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自2004年成立以来,始终立足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关键议题与可能路径,持续关注数智时代的跨文化实践,努力扎根中国大地开辟跨文化传播的想象空间。2025年8月,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作为指导单位,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2025年跨文化传播研究工作坊•连接、交互与共通:数智时代的丝绸之路跨文化传播”系列学术活动在甘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聚焦丝绸之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本土化与中国叙事,积极反思数智时代跨文化传播的现实诉求与理论挑战,力求为全球传播中的文化互鉴与文明对话贡献学术智慧及实践方案。
本次学术活动主要包含两大部分。8月18日,西北民族大学举办以“数智时代丝绸之路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与反思”为主题的学术研讨,包括7场主旨报告与9篇会议论文展示。8月19日至23日,研究生暑期田野调查组前往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完成以“在走廊西端的田野感知与跨文化思考”为主题的调研实践。
01 “数智时代丝绸之路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与反思”学术研讨四大主题
18日,工作坊围绕主题“数智时代丝绸之路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与反思”展开学术研讨。开幕式上,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卢毅刚教授分别致辞。单波表示,期望会议能深化对西部地区文化传播现象和数字丝路传播的研究,推动民族文化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创新,拓展研究视域。卢毅刚指出,数智时代为目前的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命题,期待与会专家共同探讨智能感知与认知劳动的界限,构建共创型多模态知识链,为民族地区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1 与会者合影
随后,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高校和机构的16位研究者在7场主旨演讲、2场圆桌论坛中完成学术分享。上半场主旨演讲由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龙耘教授主持,下半场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肖珺教授主持。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晨进行研讨会学术总结。总体而言,学术研讨主要围绕如下四个主题展开。
一、跨越边界:多元主体的意义桥接
武汉大学单波在题为“如何理解间性思维?”的演讲中指出,“边界”既是一种区隔,又蕴含着连接的可能。“间性”概念本身肯定了差异性、共在性、连接性、互化性。跨文化传播研究者可以采纳含边界—界面思维方法在内的多重方法来走向文化间性和主体间性,进而实现意义协商并达成互惠性理解。复旦大学孙玮在题为“智能时代:共通体何以可能”的演讲中深刻辨析了“共同体”和“共通体”两则概念,认为“共通体”克服了中心主义思维,在肯定不同主体独立性之余凸显出彼此的共在。智能媒介发展过程中彰显的具身化、去中心化、分布式、互联互通等特征不仅生成了崭新的社会关系,而且为共识塑造和共通体愿景的实现提供可能。武汉大学谢天在题为“人工智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双重角色”的发言中剖析了人类行动主体与人工智能行动主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能力差异与互动情势,指出跨文化情境中的人工智能既是文化霸权的载体,又是产生协商性“数字第三空间”的催化剂。人类行动主体应注重培育批判性跨文化人工智能素养,在积极人机协商和主动质询的基础上开辟更为理想的第三空间。同样立足人机主体互动,武汉大学刘子琨在以“跨文化视域下的人机互动伦理:AI聊天机器人在医疗语境下的传播挑战与反思”为题的汇报中分析了AI聊天机器人在医疗语境下的传播实践。研究发现,为了提升医疗环境中患者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接受度,当务之急在于提升人工智能素养、解决隐私忧虑。研究结论进一步为医疗保健提供者、政策制定者、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者的具体实践提供关照。
二、聚焦乡村:多样实践、积极交往与乡土变迁
兰州大学敏春芳在以“推普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依据——以甘青河湟方言语言接触为视角”为题的演讲中详细介绍了甘青河湟地区的方言使用情况、使用特征、语言融合情况。凭借调研资料展示与方言演示,演讲充分展现出西北地区的跨文化研究资料富矿角色,清晰阐释了推普的重要意义和学理依据,为构建美美与共的多层次语言系统提供启迪,亦为研究丝路地带的语言生态提供生动样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沙垚结合长期调研经历,在题为“积极交往:从底边村出发的跨体系传播”的演讲中强调边疆不单纯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关键的文化地带和文化中心。边疆地区在保有其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还紧密镶嵌于由多重地理空间、多元文化群体型构的社会网络之中。调研结果显示,以底边村为代表的边疆区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体现出“积极交往”特质,这种跨越国界的区域社会交往行为是跨体系传播的重要组成要素。西北民族大学王昆以“路”为关键词,在题为“路之道:空间移动与村落日常生活嬗变”的报告中深入考察西北地区民族村落中村落道路数十年来的发展如何将传统村落生活与现代生活连接,指出网络道路和手机媒介的使用逐步消解了公共空间之重要性。伴随村落文化向连接、开放、流动、个体化等方向转变,传统要素正被逐渐替代,研究者需要谨慎思考村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三、浸入网络:跨文化传播实践的新兴样态
西北民族大学卢毅刚在“文化安全观视域下民族宗教网络舆情发生规律及其治理路径研究”的演讲中展示了团队长期以来在民族宗教网络舆情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延循传播—冲突—治理这一逻辑链条,以传播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为依托,演讲总结了相关舆情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演变趋势,精准指出舆情治理中“文化”维度的缺失可能带来的隐患。在圆桌论坛展示环节,南京大学林佩以“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读者虚拟社群构建与生态维护——基于法国Chireads网络文学社区的案例研究”为题,展示了在中国文化出海的大背景下,涵盖平台管理员、译者、读者在内的多元行动者如何在数字空间展开互动,描摹了海外网络文学平台的运行架构、生态系统、生态维护策略。研究进一步发现虚拟社群参与了中国网络文学海外生产关系的重塑,为数字文明交流场景下文化的融合实践提供启示。中国传媒大学张帅军以经典网游《魔兽世界》为研究样本,在“武侠与魔兽的融合:“第三空间”中的跨文化游戏改装实践”中拆解了玩家的游戏改装策略并分析了改装背后的文化交融特点与驱动机制。通过分解符号境、知识境、观念境,作者发掘了隐藏于改装之后的“杂糅”特质与权力协商色彩,指出既有的改装实践在挑战西方中心叙事的同时无法脱离原有的技术架构及符号架构,呈现出有限度的跨文化转译。湖北大学姜可雨在“‘好玩’的模因行动:‘TikTok保卫战’中跨文化共意的生成”中揭示出跨文化行动者如何经由模因视频构建并传播自身的政治身份,进而推动跨文化共意的生成。尽管“好玩”的模因视频可以成为视觉时代政治参与的重要工具,但其也易遭受流量逻辑的捆绑进而沦为以吸睛为目的的表演性劳动。西北民族大学王颖在“共振、支持与抗争:试管助孕女性的网络情感实践研究”中,勾勒出数字赋能下情感实践的创新面向与社会意涵。研究发现共振、支持、抗争构成了情感实践的具体维度,试管助孕女性将网络媒介作为情感表露、身份重构、文化抵抗的空间,在其中形成身份认同并建构了新的主体性。
四、创新视角:认知面向与研究路径的更迭
中国人民大学王润泽在“新时代文化报道创新路径”的演讲中反思了目前文化报道中存在的缺陷,围绕“报什么?”“怎么评?”“我在哪?”“报之后?”四个维度,演讲突出了“人民至上”这一原则的重要指导意义,指出文化报道应当秉持“大文化观”,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内容与技术、流量价值与社会价值等多对关系,实现面向不同文化群的差异化、精准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张磊在“动物图像中的中国跨文化传播思想史”的演讲中凸显出“跨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魅力。以动物图像的历时演变为抓手,演讲强调动物形象的变迁史亦是跨文化交流的发展史。中国动物原型与西方想象在跨文化交往过程中持续互动,造就了源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元素的密切交融。因此,以动物作为中介,考察动物图像的转译有望成为跨文化传播思想史的创新研究切口。中南民族大学张路黎在论文汇报中兼顾“破”与“立”,以“英格尔哈特及世界价值观调查对中国的认知失误”为题,她经由概念反思深入到测量方案检视与调查开展过程回顾,指出传统价值观念有其多维指涉,一元式概念化操作存在鲜明误区。研究强调现行调查中可能存在隐秘的刻板思维和操纵性,跨文化传播研究者有必要警惕“拿来主义”,规避强加式思维,重视文化敏感性和间性思维的宝贵价值。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王方辰、龙耘在“从艺术审美到社会资本:澳大利亚华人书法家的跨文化实践研究”中深入考察了澳籍华人书法家的切身实践,发现书法家通过包含社区活动、数字化传播在内的多元路径实现了高低语境文化间的调适,逐步建立起跨越族裔边界的社会网络。书法实践推促了书法家的社会资本积累和转化。未来研究应持续挖掘书法活动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角色和研究价值。
02“在走廊西端的田野感知与跨文化思考”调研实践
本次工作坊将学术研讨、田野调查密切结合,高度倡导知行合一。鼓励研究者秉持调研精神,在田野中发掘问题,洞悉跨越边界的可能,进而寻求切实有效的意义沟通策略。8月19日至23日,二十余位研究者组成研究生暑期田野调查组,深入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汇处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开展田野调查。小组成员前往牧民新居和牧区草场进行观察和访谈,探访当地博物馆,深度体验少数民族文化,并在当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参加主题座谈会。
一、入户访谈:了解哈萨克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及文化实践
调研人员分为三个小组前往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民族新村社区进行入户访谈。武汉大学单波教授、复旦大学孙玮教授领衔的小组在布肯大叔家深入了解了牧民日常生活交往情形、新兴媒介使用情况、婚丧习俗、医药健康文化。牧民在从牧区迁移至县城的过程中基本保留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居住空间上的接近性使原有的亲友关系得以维系。新兴媒介和相关内容产品的普及在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使得传统民族文化遭受一定程度的冲击。其中,针对传统仪式态度的代际差异是冲击的典型缩影。尽管身处县域空间,哈萨克族居民在婚丧嫁娶时刻依然会积极调用传统民族符号(如:在院内搭建毡房),通过族群互助来处理相关事宜。在医疗保健方面,伴随游牧向定居的转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成为新的常见病,面向少数民族群体和特定民族地区的健康宣导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图2 访谈小组与布肯大叔合影
武汉大学肖珺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张兢教授领衔的小组深入古力家庭,系统考察当地社区生活形态与媒介使用特征,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开深度访谈。调研发现,当地居民对手机等新兴媒介的运用十分活跃,业余文化生活亦呈现丰富多元的图景——黑走马舞等哈萨克族传统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作为游牧文化的重要载体,哈萨克族马鞭制作技艺源远流长。传承人努尔兰别克·巴彦潜心传承该技艺十余年,现场展示了为孙辈精心制作的马鞭,并强调:“哈萨克族人民家里不能没有马鞭”,道出了马鞭在民族文化中的深层意蕴。

图3 访谈小组与古力家庭合影
中国人民大学王润泽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卢毅刚教授联合带领的研究生暑期田野调查组深入拥有50年党龄的扎书记家中进行访谈。调研从基层治理者的视角,探讨了社区从老县城搬迁至今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变迁。扎书记谈到,手机等新媒介已成为牧民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通信条件的改善极大便利了牧区生活。但同时,他和家人也共同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隐忧:新媒介正在加速年轻一代与外部世界的连接,使其更倾向于前往大城市发展,这可能导致本民族语言、传统服饰及书籍故事在下一代中逐渐衰微,对文化传承构成潜在挑战。此外,该家庭与哈萨克斯坦亲属的紧密跨国联系也为观察全球化背景下哈萨克族家庭的民族纽带维系提供了独特样本。

图4 访谈小组与扎书记家庭合影
另一场入户访谈则与学术对谈结合为一,在位于祁连山西端的海子草原展开。调研组立足辽阔草场、迈入牧区营地,围绕民族团结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等议题与哈萨克族同胞进行深入交流。哈萨克族同胞以民族特色美食、服饰、节庆文化等为例详细展示了民族融合的生动细节,但也表达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逐渐式微的忧虑。当地工会主席和媒体编辑进一步介绍了阿克塞当地的语言使用模式和传统文化传承策略,让调研组成员对民族政策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举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武汉大学单波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卢毅刚教授、复旦大学孙玮教授、武汉大学肖珺教授依次发言,探讨了推动各民族活力振兴、维系少数民族文化生命、滋养文化多样性的可行方略。学术视野与在地经验在牧区草场上密切交汇。

图5 调研组在海子草原牧区营地与哈萨克族同胞展开交流
二、主题座谈:共议县级融媒体发展中的机遇及挑战
调研组于21日前往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参加以“深化校地联结·赋能县级融媒体共育时代新人”为主题的座谈会。调研人员在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娜再拉的引导下,首先参观了融媒体中心基础设施,详细了解了媒体内容的“一次采集、多元生成”机制、日常节目制作流程、专题片摄录情况、客户端运营模式。座谈会上,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钟兴鹏、西北民族大学卢毅刚教授先后致辞,对学界视野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予以展望。娜再拉随后进一步介绍融媒体中心的详细情况,让调研组成员对融媒体中心的系统架构、发展目标、发展限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研讨环节,武汉大学单波教授、复旦大学孙玮教授、武汉大学肖珺教授先后发言,深入探讨地方融媒体发展应该如何巧妙利用资源,在积极应对挑战的同时寻找适合自身的最优发展路径。

图6 调研组参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单波指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可以通过与民族院校联动的方式,积极开展人才队伍的定向技能培训。同时,注重非遗资源的展示与传播,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强化融媒体中心的产品特色。为提升传播效果,融媒体中心可以考虑定期开展调研,充分结合受众反馈来不断优化内容产出模式。鉴于阿克塞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单波强调融媒体中心应加强与游客的交流,从游客需求、游客视角出发,打造更具实用性、竞争力的融媒内容。孙玮认为,数智时代的媒体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者,更是社会生活的组织者。融媒体中心需要积极扮演社会中介角色,将社会各个单元充分链接起来,在给予当地民众生活便利之余更加活跃地反映民族生活的日常。在形式上,可以借助“业余”力量,重视非专业内容生产者的日常表达形式(如:短视频),并从中汲取灵感。在内容上,可以深挖“基层”潜力,创作更加生动的、更接地气的、别具一格的内容。在合作模式上,可以与地方高校、民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扩大自身影响力。肖珺则围绕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内容生产的利弊、地方融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等角度进行发言。她指出,媒体在借助AI能量的同时,需要警惕AI背后的风险,媒体从业者更需谨慎辨析AI的适用场域。地方融媒体中心应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独特优势,发掘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情景的国际传播价值,结合国际传播新兴趋势来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此外,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大背景下,地方融媒体中心可以优化组织模式,将牧民、非遗传承人、社区工作者等培养为善用新兴媒介的通讯员,在媒体机构与民众生活间建立起更广泛的连接。融媒体中心哈萨克语总编辑木拉提别克等参与研讨。

图7 调研组参与主题座谈会
三、文化体验:在博物馆中感受历史魅力
调研组先后前往阿克塞记忆博物馆、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博物馆进行参观调研。记忆博物馆位于海拔约2800米的县城旧址,馆藏物品五千余件。调研组成员观看了该县宝贵的历史影像,在讲解员的介绍中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历程。在阿克塞印象走廊、非遗文化展厅、动植物标本馆、本土图书馆、岩画雕塑馆中,调研组成员透过老物件与历史对话,深切感受到民族文化传承的巨大魅力以及民族交往过程中的点滴细节。
在县博物馆中,调研组深入了解了哈萨克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模式,回顾了丝路文明连接的相关史料,对哈萨克族的灿烂文明有了切身体会。通过对比往昔与当下,调研组成员领略了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对党的民族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同。阿克塞哈萨克民族文化体验中心紧邻县博物馆,位于亚洲最大的哈萨克毡房之中。身处毡房内,哈萨克族同胞以口传身授的模式带领调研组体验非遗文化和非遗加工技艺。一系列“零距离”非遗感知给调研组成员留下深刻印象。作为跨文化实践的关键载体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沃土,非遗的重要价值得到了具象化呈现。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王昆副教授对本次工作坊的形式和成效深表认同,她总结道:“西北民大的师生和这么多成熟的研究者一起行走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阿克塞哈萨克族生活的土地上,这种对地方文化进行观察和感悟后的深入思考与讨论带给大家非常多的启发。我们尝试理解文化边界与边界连通的跨文化传播问题,在熟悉与陌生并置的情境中,积极寻找和反思与文化他者形成意义共通可能性的途径和壁垒。特别希望这次工作坊中收获的思想点滴能在未来形成扎根本土的学术果实。”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肖珺表示:“工作坊嘉宾们分享的最新学术成果拓展了我们对丝绸之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视野和实践方法。特别感谢和感动的是,西北民大的老师们将他们多年‘耕种’的田野分享给与会嘉宾,引领我们在地体验跨文化传播,走进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日常生活中。工作坊采用学术交流、在地调研相结合的形式,旨在推动志趣相投的研究者形成聚焦问题的学术共同体,彼此砥砺和启发。跨文化传播研究需要深入地、持续地进入到经验田野中,才能更加深刻和全面地提炼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