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问道丨苏钥机:从引文分析看传播学大师卡茨的学术影响
发布时间:2025-04-03 00:50:09 点击数:
3月21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教授苏钥机应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邀请,于中心A321会议室举办题为“从引文分析看传播学大师卡茨的学术影响”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心副主任肖珺主持,中心研究员单波、董庆兴、罗晨、刘子琨以及近20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此前,苏教授曾受中心邀请发表线上讲座《谁是大师?什么理论?有何启示?回顾半世纪大众传播学发展》,此次讲座的思路与之前“谁是大师”的探讨一脉相承,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讲座中,苏教授梳理了卡茨(Katz)的生平成就与主要学术著作,并由此引入传播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图1 苏钥机教授在讲座中
讲座伊始,苏教授先从卡茨的学术生涯讲起,引领大家思考传播学研究的侧重点应该是什么。他强调,对于传播学的研究需要从三组“比较”来思考:传播学研究的究竟是大众传媒还是人际传播?是社会影响还是个人影响?是效果还是过程?苏教授认为,卡茨的学术研究正是在这三组比较中不断深化和拓展的。
他指出,卡茨的学术生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重点和学术贡献。在第一阶段,卡茨主要关注大众传媒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提出了“人际影响”的概念;在第二阶段,他转向研究社会影响,关注群体之间的传播和扩散;在第三阶段,他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媒介事件和社会影响上;在第四阶段,他将目光投向了传播学的历史和理论,对传播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随后,苏教授通过引文分析展示了卡茨学术成果的广泛影响力。他指出,卡茨的《个人影响》开创性地提出“人际影响”概念,揭示了人际关系网络在大众传媒与个人间的关键作用;其创新扩散研究则拓展了传播学边界,探究新事物在社会中的传播与接受机制,影响深远。卡茨不仅在传播学领域深耕,还涉足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从医疗创新传播到以色列移民的日常生活研究,展现了跨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卡茨的研究兼具持续性与跨地域性,从美国到以色列、英国,其成果不仅推动了传播学理论的发展,更在社会实践层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助力以色列广播系统建设、为 BBC 提供咨询服务等。
讲座最后,苏教授结合卡茨的学术经历,进一步强调了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独特价值。他指出,卡茨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主张将这些不同的研究传统结合起来,用不同的方法去发展传播学。同时,卡茨的这些实践经历表明,传播学研究不仅要有理论深度,还要关注社会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讨论交流环节,苏教授就各位师生提到的问题进行回答,例如开展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细节、如何看待当前传播学研究中追热点的情况等等。
单波分享了讲座心得。单波认为苏老师通过引文分析全面阐释了卡茨的学术影响,同时也展现了传播学的某种学术关系网络。他结合阅读《个人影响》的体会,认为卡茨这本书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被人们忽略了,彼得斯作出了某种肯定,即《个人影响》不仅是对民主政治的辩护,也是对多元族群文化互动的辩护。另外,我们也要注意来自美国学界的批评声音,这也是学术史的一部分,比如,默顿曾经提出疑问:在什么限度内以及在哪些情境中,人际影响发生在个人所属的社会群体、阶层之内,又在什么时候它发生在各群体、阶层或社会分类之间?吉特林也曾认为,拉扎斯菲尔德和卡茨及其同僚所创造的美国主流媒介社会学巩固了美国上世纪中叶的资本主义繁荣,并竭力为其提供合法性依据研究。霍尔( Stuart Hall )、切特罗姆(Daniel Ctzitrom)等人也提出过尖锐批评。这些批评可以帮助我们完整理解卡兹的学术人生。
最后,肖珺总体概述了讲座内容。她提到,苏老师采取富有特色的引文分析方法对传播学自身的知识传播和学者个人生涯进行交叉分析,帮助读者有效地提取学术地图。第二,她根据苏老师的研究指出,我们可以关注卡茨系列研究的跨文化特色,卡茨穿梭与美国和以色列之间,对全球文化传播、不同文化群体的跨文化接受等进行专门研究,特别对美国文化产品为何风靡世界进行了学术阐释,这对我们当下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