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问道丨卢嘉:新媒体研究的跨国比较视角
发布时间:2025-03-23 15:46:48  点击数:
3月17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卢嘉应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邀请,于中心A321会议室举办题为“新媒体研究的跨国比较视角”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心研究员罗晨主持,中心主任单波教授、副主任肖珺教授、中心研究员贾煜副教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子琨老师、慕文龙老师以及近30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中,卢嘉教授向在座师生分享了跨国比较视角下新媒体研究的全球视野与在地经验,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启发。
 

图1 卢教授在讲座中

讲座伊始,卢嘉教授先从“什么是新媒体”的问题引入,引领同学们思考有关新媒体研究的侧重点应该是什么。他强调,对于新媒体的研究需要从三组“比较”来思考:新媒体研究的究竟是技术(technology)还是内容(content)?是个体媒介(medium)使用还是由资产、人员组成的机构(institution)?是赋权(empowerment)还是控制(control)?卢教授认为,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有着不同的技术形态,正是新的技术形式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而相较于个体的媒介使用,机构、平台会对社会产生更广泛深远的影响;赋权与控制是进行新媒体研究的两条辩证路径,新媒体在为用户赋权的同时也在隐形之中控制着人的主体性,我们在进行新媒体研究时可以从这两条路径对应去观察思考。
 
卢教授认为,进行跨国比较研究,比较的是不同国家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等角度。他强调,进行跨国比较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首先,它能够将微观与宏观连接起来,弥补单一层面研究的解释力局限,以往实证研究多从个体层面展开,但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其次,可以对宏观层面的理论(如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进行量化的检验和发展。
 
图2 卢教授在讲座中
 
随后,卢教授提到了跨国比较研究可以展开的几条思路: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借鉴其他学科如公共卫生、公共管理、宏观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数据对比思路上,可以采取“个体层面+国家层面”的横截面数据或者是“国家层面”的面板数据;在研究问题方面,可以研究既有的社会环境对新媒体技术使用的影响,也可以研究新媒体环境对构成社会主要因素的影响。
 
接下来,卢教授分享了一些经常使用的跨国跨地区数据库。个体层面有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欧盟数据非洲和亚洲晴雨表(Africa/Asia Barometer)库、盖乐普调查、人大CGSS、北大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等;国家层面有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世界银行数据库、世界电信联盟、Varieties of Democracy、the Inclusive Internet等。尽管有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可以采用,但是面临着一些困难和解决方案,包括二手数据对变量的限制等数据获取困难、单一题项问题数据质量质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卢教授也给出了解决方案——可以结合大数据分析或计算传播学的方法等,为我们提供对外的数据源来进行跨国比较研究。
 
图3 讲座现场

卢教授提到,“社交媒体时代”“人工智能背景”或者“某某语境”,其实都是以媒介环境学派的观点作为基石,即媒介作为一种环境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社会。但不同于媒介环境学派的历史研究,新媒体研究可以通过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新媒体环境的特征,比如社交媒体采用率、网络管控程度、电子政务与公共参与情况、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等。随后,卢教授向在座各位分享了团队已有的研究发现与成果。
 
最后,卢教授提醒我们在进行新媒体的跨国比较研究时,要走出西方研究框架,但这种“走出”不是反对,更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学习西方理论和方法,理解西方研究的局限性,对全球的整体形势有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只针对自身国家的打破学科界限和学科内部小领域之间的界限,学习和借鉴对方成型的优势的研究路径。
 
在讨论交流环节,卢教授就各位师生提到的问题进行回答,例如其他可以和经验性研究结合的经典理论、关于政府信任的跨国比较研究是否存在继续拓展的方向、如何过滤与修正二手数据等问题等等。
 
讲座最后,罗晨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概括了不同研究视野的异同并总结了多样化研究取向共生对于传播学整体研究版图的价值。罗晨老师认为,卢教授的跨国比较视角揭示了传播学研究的想象力,为克服学科内卷化倾向提供了宝贵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