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思·罗杰森: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和教育领域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5-03-20 11:03:57  点击数:
3月13日上午,杜克大学桑福德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肯尼思·罗杰森应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邀请,于中心A321会议室举办题为“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和教育领域的应用(Al Application in the US Public Governance and Public Education)”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心研究员纪莉教授主持,湖北大学陆敏教授,武汉大学谢天副教授、余晓莉副教授以及近30位国际国内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主持人纪莉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详细介绍了肯尼思·罗杰森博士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作为杜克大学桑福德公共政策学院公共政策硕士项目主任和技术政策实验室数字公平研究项目的负责人,罗杰森教授主要致力于技术政策、信息隐私、数字公平、新闻媒体及国际传播等方向的研究,研究成果丰硕。
 
纪莉教授介绍了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科学者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并且指出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理解和运用新兴技术对传播领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罗杰森教授分享其在公共政策和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见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 1 纪莉教授(右一)讲座中

罗杰森教授在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全球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过去20年来,技术一直是媒体和传播行业的重要推动力,但人工智能的出现,使这一进程更加复杂和深刻。
 
他指出,人工智能的普及既带来了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机遇,也引发了治理和政策层面的新挑战。政策制定不仅仅是制定法律法规,也是关于法律法规制定后发生的事情。理解人工智能的运行机制和潜在影响,对于推动有效的技术政策和社会治理至关重要。
 

图 2 罗杰森教授讲座中
 
罗杰森教授以自己在中国、印度和美国之间的比较研究为例,分析了不同国家在人工智能的治理模式上存在异同。他指出,中国在政策实施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高度的执行力和协调性。
 
在讲座的中段,罗杰森教授深入探讨了平台责任的重要性。他以美国1996年颁布的《通信规范法》第二百三十条为例,解释了美国在社交媒体平台内容管理和责任界定上的法律框架。根据该法案,社交媒体平台不对用户发布的内容承担法律责任,这一条款的免责机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仇恨言论、虚假信息和网络犯罪的泛滥。
 
同时罗杰森教授以“剑桥分析事件”为例,指出这家公司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收集和出售美国选民的数据,直接影响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罗杰森教授强调,这种未经授权的数据收集和操控行为,揭示了在平台治理和用户隐私保护方面存在的漏洞。他强调,健全的监管环境需要公共政策与技术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
 
在探讨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时,罗杰森教授展示了他的跨国比较研究成果,他对比了中国、美国和印度等国的具体情况。他特别强调,人工智能不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是一种方法论和平台,其应用方式可以被不同参与者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
 

图 3 罗杰森教授讲座中

他强调AI不只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平台。人工智能过程可以被不同的参与者调整和采用。特别是在公共教育领域,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计划和目标关注STEM教育,并且提高教育效率。其次他谈到了如何教授大学生有关人工智能的问题,他认为伦理方法或伦理问题需要得到重视,技术伦理的课程,尤其是AI伦理课程在大学教育中还普遍缺失。
 
在讲座后的讨论环节里,在场师生踊跃提问,就人工智能的全球化进程、人工智能与文化保护的联系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讨论,纪莉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