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视域下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主编论坛暨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沙龙(第七期)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4-01-03 11:40:15 点击数:
为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促进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建设与高水平发展,“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视域下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主编论坛暨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沙龙(第七期)”于12月22日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29会议室顺利召开。
当天上午的主编论坛由《新闻与传播评论》主编姚曦教授主持。
《新闻与传播研究》朱鸿军执行主编、《国际新闻界》刘海龙主编、《现代传播》潘可武副主编、《新闻大学》姜华副主编、《新闻界》段吉平总编等校外专家学者莅临会议。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学术服务处处长陶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强月新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相关院领导、专家学者,武汉大学校内学术期刊的主编、编辑等40余人与会。
陶军副院长重点介绍了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近40种期刊、集刊的发展现状,提出期刊建设要认真应对来自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学术社区以及学校管理等多方面的压力。期刊团队需要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寻求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增强内部交流和协作,促进期刊的多元性发展,以进一步提升期刊的整体办刊水平、办刊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强月新院长在致辞中代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向莅临会议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希望能够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自主知识体系,发挥学术期刊在知识生产和传播中的关键角色以及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除了讨论期刊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希望与会代表能够深入探讨学术期刊如何维持高质量发展和符合政治与学术标准等质量要求、如何回应社会对学术期刊的期望以及期刊在不断变化的学术环境中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最后,他代表学院对于各方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期待未来进一步的协作和支持。
随后,主编们围绕“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视域下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主题演讲。《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着重介绍了刊物在“规范化”“制度化”“原创性”“开门办刊”等方面的建设经验。强调在面对互联网媒体变化的挑战时,新闻传播学需要正视自身不足,并以此为契机重新出发。新闻传播学应专注于国家战略、学术前沿、行业重大问题这三个方面,从而保持其理论新颖性和行业相关性。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过程中,中国学者需要在不同学科领域和研究范式中自主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来推动原创理论的发展。
《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认为,创新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强调对话,文明互鉴,建立具有自主性、优先性和标准化的学术体系。国际传播被视为国家战略,需要学者们关注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需要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进行学术研究,需要学者们更深入地研究自己的文化和西方文化,总结和发掘本土的独特经验,以建立全球认可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在互联网时代,需要重视和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拓宽渠道,推广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增强学理性和可读性,进一步促进学术普及性和期刊影响力。
《现代传播》副主编潘可武提出了在自主建设学科知识体系中,关于媒体、教育改革和学术探索的深刻见解,分享了该刊通过举行编校培训以提升学术规范性和编校质量、强化意识形态严格把关、成立学术写作中心为作者提供写作辅导等方面的做法。他认为,对于建立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还需要关注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以及对国家战略需求的响应,需要学者们在解释中国本土的一些问题时注重理论的适用性。
《新闻大学》副主编姜华则从三个层面展开了讨论:知识的内与外,中国新闻与传播知识的内与外,新闻与传播研究者的内与外。首先,“知识的内与外”需要以共通性作为前提,通过更广泛的学术圈对话,让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立起来。其次,“中国新闻与传播知识的内与外”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资源。最后,对于个体的研究者来讲,突破个人理论的视域尤为重要。而学术期刊的编辑则要达到一种“无能”“无为”“无我”的境界。
《新闻界》总编段吉平结合《新闻界》自身的发展,强调了阐释坚持国家战略对实践的指导性和提升学术规范性的重要性以及学术期刊之路怎么走的问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新闻界》推出新媒体研究专栏,对机器写作、社交机器人、数字新闻学、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话题进行前沿探索。为提升学术规范性,《新闻界》在过去十年内相继推出了网上收稿系统,博士生新论专栏等功能。
《新闻与传播评论》副主编刘金波做了题为“以质量建设凸显学术期刊共同体的引领功能”的学术分享。他认为学术期刊需要大力加强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出版质量和传播质量等质量建设,要在五个质量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学术期刊共同体的前沿引领、文化引领、学术引领等十大引领功能,进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
《传播创新研究》执行主编吴世文对该刊进行了全面介绍——包括“通过在地经验为媒介改革提供思路”的办刊宗旨;以“乡村传播、智能传播、国际传播、健康传播”为主题的专栏特色;以“中国传播创新工作坊、中国传播创新论坛”为主要载体的办刊保障等。
当天下午的编辑沙龙由《新闻与传播评论》副主编刘金波编审主持。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学术服务处处长陶军作了讲话。他从学校学术期刊大事喜事多、期刊的主题宣传、阵地建设以及学校定编定岗等方面作了通报和要求。他强调,编辑队伍需要形成期刊共同体,把握更多对话联络的机会,讲好文科期刊故事,讲清文科期刊地位,做好编辑队伍、学校与学科的协同发展。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传播创新研究》执行主编吴世文代表学院致辞。他从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出发肯定了期刊作为学术成果载体的重要地位,同时希望各期刊继续做好学术生产的助产师。
本期编辑沙龙,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杨敏作了题为《期刊编校质量提升策略》、《图书情报知识》常务副主编宋恩梅作了题为《流程迭代与设计优化:〈图书情报知识〉编校质量管理分享》、《出版科学》编辑部主任杨丹丹作了题为《编辑工作中常见的易错字、易错词例举:以审读工作和编辑工作为例》、《长江学术》编辑部主任杨欣欣作了题为《关于学术期刊编校规范化的几点思考》、《宏观质量研究》编辑部主任邓悦作了题为《连接学术研究与中国实践的桥梁》的学术分享。在交流环节,与会编辑从期刊编校、审读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困惑,分享成绩,交流经验。《珞珈管理评论》路小静、《边界与海洋研究》屠酥、《法学评论》田蒿、《社会保障研究》姜一兰等指出在期刊审校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希望善用智能工具、善于引进外援,强化辅助审校工作。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杨敏做了编辑沙龙的会议总结。她对本次活动的举办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此次沙龙实现了各位办刊人的思想碰撞。她倡议各办刊人定期进行信息互通、借鉴学习,找到属于办刊人的归属感、荣誉感、价值感,为讲好文科期刊故事凝聚共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