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传播创新研究工作坊(2022)发表19篇最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3 13:33:21  点击数:

12月10日,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传播创新研究工作坊(2022)”顺利召开。来自武汉大学、宁夏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15所高校的嘉宾带来19篇最新研究作品,在全球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呈现出中国传播发展的新视角。

这些研究作品涉及数字外交、传播与社区融合、城市空间感知、农村社会化阅读、长江文明叙事、未成年人的手游使用、短视频品牌传播、文化出海等多元现象,分别指向数字文化、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媒介记忆、乡村传播、健康传播、技术哲学等多个领域,呈现出传播创新动向。

中心副主任肖珺教授主持了工作坊开幕式,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吴世文教授以《传播创新的‘在场’》为题致辞,强调中国传播本质上强调一种对话状态与过程,是一个内在于和谐的中国与开放的中国的概念。问题意识是驱动传播创新的动力之一,要通过创新传播解决交流实践中的问题。要关注在场交流的经验与问题,将提问作为“知识创新”。

一、社会生活中的传播创新及其效果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黄月琴等孤独症青少年的社区融合为研究对象,以“情动”视域探索寻找“家园”的社会传播路径。四川大学刘娜副教授等以四川乐山为例,探讨数字媒体对城市地方感的建构及空间实践的影响。宁夏大学副教授朱俊松等结合收集到的案例材料和观察材料讨论短视频直播间带来的品牌传播创新,并提出价值共创的核心概念。郑州大学讲师秦静等基于网络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揭示青年社交媒体平台使用的线下政治参与现象。华中师范大学讲师耿书培等聚焦疫情之下的在线健康素养与健康行为选择,尝试对保护动机理论进行扩展。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周永媛等基于约会软件的使用,尝试解释年轻女性媒介实践的自我呈现与动因。

二、全球交往中的传播创新

暨南大学吴非教授等将美国科技公司作为“数字外交”新的介入主体,从其传播创新的行动策略中反思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的数字化新动向。四川大学副研究员骆世查等在技术伦理学视野下思考“数字遗产”,尝试解释可辩论的生存媒介概念。宁夏大学讲师王琼等结合当下中国“网络安全”的政治传播要求,尝试提出“网络精神安全传播”的新概念。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许天敏以新加坡地区跨境电商平台为例,指出文化“出海”的平台化转向现象。

三、传播创新中的跨文化对话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王润珏等以豆瓣“英文梗(English meme)”小组为例,展开基于趣缘纽带的数字文化适应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甘丽华等瞄准《原神》等Z世代的游戏实践,从新媒体角度、游戏角度进行跨文化从传播的论述。中国传媒大学助理研究员郭雅楠等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剖析中美两国的长江纪录片,展开自述与他述的比较研究。

 

四、传播创新对中国乡村发展的意义

复旦大学副教授王迪等以浙江乡村民宿模式推广为例,结合创新扩散理论讨论农村土地改革中农民观点的形成过程。郑州大学副教授邓元兵等基于豫北农村的扎根研究,系统分析农村居民参与社会化阅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从“农家书屋”到“网络咖啡馆”的阐释角度。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管成云等基于电商下乡的民族志调查,尝试解释互联网与乡村经济变迁之间的相关性。湖南师范大学讲师孙敏等用问卷、访谈等经验材料分析农民家庭现代化转型中的未成年人手机沉迷现象,指向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传播素养缺位问题。

五、数字记忆中的历史再现

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王润等选择B站的系列视频,揭示企业文化、中国企业史包括企业的网民记忆是如何形成的。华南理工大学讲师于小川等深入反思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媒介记忆实践,提出“坏事何以传千里”的传播解释。

闭幕式总结

 在闭幕式中,肖珺教授对工作坊进行了总结,再次强调中国传播创新研究工作坊一直倡导“在场”感知中国传播的难点、疑点与热点,致力于揭示媒体与社会发展的问题与路径。未来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学术同行者加入,发掘中国传播话语、中国传播路径和中国传播智慧的学术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