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眼延伸的信息通信辅助技术
发布时间:2021-07-05 18:10:36  点击数:

摘要

该研究运用“综合辅助技术模型”(Comprehensive Assistive Technology Model)探讨以下话题:读屏软件等信息通信辅助技术(ICT-based assistive technology)的使用,对于国内视障人士(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VIP)日常工作与社会活动的影响。研究指出,作为“人眼延伸”的信息通信辅助技术,为视障人士带来赋权和融入等人文社会领域的巨大收益,也带来新的风险因素和伦理问题。

 

首先,研究梳理了“中国视障群体特征”和“面向视障人士的无障碍与辅助技术(accessible and assistive technology)的中国方案”,并从教育、就业、技术、政策等领域以及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视角,评述1990年以来有关视障人士“无障碍”(accessibility)与“辅助技术”的研究现状。

 

进而,研究指出,现有研究未能很好运用跨学科的综合框架考察当前ICT背景下视障人士(VIP)的技术赋权与社会融入问题。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1.

依据“综合辅助技术模型”(CAT Model)中的“活动属性”(Activities Attribute),信息通信辅助技术的使用对视障人士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如何突破视障人士的身体局限(physical limitations),为之赋权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参与(social participation)?

 

2.

对于视障人士而言,信息通信辅助技术的使用如何影响他们的权利伸张、自我认同和社会融入?

 

通过对供职于华中某省会城市6家盲人按摩店、来自全国9省份的16名视障人士开展深入访谈(及至饱和点),辅以参与式观察,探究智能手机和读屏软件等辅助技术的使用对于他们开展社会活动、伸张个人权利、增进社会融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研究发现:

 

首先,借助智能手机和读屏软件,视障人士的社会活动,如“流动能力”(‘mobility’)、“交流与信息获取”(‘communications and access to information’)、“日常生活”(‘daily living’)和“娱乐活动”(‘recreational activities’)等,得到了改善。他们可使用常见的手机应用程序和互联网服务,如借助读屏软件开展网购或订餐活动,极大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并通过读屏软件与手机App的配套,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计量工作时间等,从而全方位提升工作效率。但调研结果也显示,对视障人士“教育和就业”(‘education and employment’)、“认知活动”(‘cognitive activities’)等属性的促进作用有限。研究的理论贡献之一是,从上述角度丰富了CAT模型中“活动属性”的研究背景、视角与结论。

 

此外,其他属性如“心理活动”(‘mental activity’)和“精神活动”( ‘spiritual activity’)也得以拓展。信息通信辅助技术的使用丰富了他们的娱乐活动,而这对于个人福祉(personal well-being)至关重要(Whitaker & Weldon, 2016);社会活动的总体强化也可提升个体自尊和自我认同。这种技术赋权不仅扩大了视障人士的活动与视野范围,也增强其个体自尊以及作为一名高效率工作者的身份认同。

 

然而,信息通信辅助技术的使用也会带来一些弊端。

 

第一,造成一些额外的风险因素。例如,可能遭遇电信和网络诈骗。互联网上针对残疾人群体的诈骗信息和伎俩大量存在,许多视障人士被卷入其中。调研发现,他们更难维护权益或提出索赔,且在被骗后倾向于保持沉默。为此,研究理论贡献之二是,在现有的CAT模型基础上增加了“风险属性”(‘Risk Attribute’)维度。

 

第二,视障人群内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可能导致不公或损害关系。视力等级更差的人更加需要功能齐全而价格昂贵的读屏软件等辅助技术,但一些贫困或农村地区的视障人士往往负担不起或不愿购买。这加剧了同一群体内的“数字鸿沟”。为此,该研究基于现有的CAT模型讨论了“数字鸿沟属性”(‘Digital Divide Attribute’)。此外,媒介过度消费和技术过度使用会导致视障人士之间的线下交流减少,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由此产生:当他们沉浸于智能手机,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倾听读屏软件时,其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和职业关系会发生怎样的伦理嬗变?

 

第三,信息通信辅助技术本身也存在局限。比如,面向视障人士的界面设计不友好、图片和视频识别功能局限、手机App兼容性不佳以及App开屏广告误导等。信息通信辅助技术的有效服务范围受到产品设计和经济因素的限制,因而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对视障人士的帮助。促进志愿服务的参与和文明意识的进步大有裨益,能为视障群体的社会融入提供更好的长期实践方案。

 

研究亦有局限。对于那些视智能手机和读屏软件为日常生活辅助工具的人而言,新辅助技术的使用是一个自然的转变过程。如果脱离日常生活的情景,读屏软件等新技术的使用是否与个体自尊和自我意识直接相关,则是一个难解之题。

 

未来研究方向

作者在访谈中发现,由于国内适婚男女比例失衡,一些视障女性希望找健常者为伴,以便照顾自己。这可能导致视障男性更难找到婚姻伴侣(无论伴侣是否为健常者),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信息与通信辅助技术的使用似乎也没能改变这种状况。

 

为此,下一步的研究中,作者探讨了智能手机使用对于视障人士建立亲密(婚姻)关系的影响,初步成文:The impact of smart phone use on the intimacy of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收入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2021年会(IAMCR 2021)的“数字鸿沟工作坊”(Digital Divide Working Group,DID),将在王敏(本文作者之一)主持的“弱势用户”(Disadvantaged users)专题讨论中展出。

 

作者与引用

作者简介

王敏(兼通讯作者),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吴丹,武汉体育学院讲师。

 

引用格式

Wang, M., & Wu, D. (2021). ICT-based assistive technology as the extension of human eyes: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social inclusion of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in China.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OI: 10.1080/01292986.2021.191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