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彬:了解与理解:如何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传播
发布时间:2020-11-13 15:14:16  点击数:
2020年11月8日下午,国际知名学者、德国波恩大学终身教授Wolfgang Kubin(顾彬)应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邀请,发表“了解与理解:如何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传播”的演讲,并与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学人进行了“云端对话”(中国传播创新论坛·云端对话第5场)。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但海剑副教授作为主要对话人与顾彬教授进行了访谈,活动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珺教授主持。
 

图1:顾彬老师演讲中

顾彬老师首先以自身对翻译的思考出发,分析跨文化传播中的“了解与理解”问题。从英文“translation”一词看,其前缀有“trans”(超、过)之意,后缀有“ferre/latus”(“带”)之意,即“翻译”应带来未知的新东西。译者承担了使者(Hermes)的角色,像使者一样将别处的新知带到此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自然会遇到“了解和理解”的问题:如何认识、了解他人?应该直译,还是整体性理解?如何理解词语、概念?要给人们译介什么呢?更好的了解与理解,更好的跨文化传播,正是建立在对这些问题的求解之上。


图2:听众合影

顾彬老师以翻译为例具体阐述。如汉语的多音字“参”,本身有三种读音,“morgen”在使用中分别有“明天”“早上”“你好”的含义,都表明了上下文(context)的重要性;人们使用的字典会随着时代不断更新,各种文本的版本也可能随着情境变化,对一种事物,一种事情并不存在所谓“正确的理解”,译者和读者因此进入到一种文本阐释,或者说了解与理解的开放性之中,时下兴起的某种“再翻译热”也体现了这种认识。


图3:顾彬老师演讲中

在跨文化传播的层面,顾彬老师表示,除了外国译者译介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也在尝试走出去,但似乎还没找到切合自身的状态,这让翻译的问题,了解与理解的问题更加凸显。例如对于出版界而言,首要的就是从他人的视角出发去思考,了解德国、美国和他国读者的阅读偏好、习惯,理解不同国家、地区出版文化的差异,进而进入到整体性的理解与对话之中,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活动的对话部分,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首先表示,在跨文化之旅中,理解既追求整体性理解,又建立在对特殊事物的感知上,因此表现一个过程,凸显出多元理解的可能性。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但海剑副教授结合文学翻译,与顾彬老师交流了如何在意义开放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中,追寻与把握确定性的问题。


图4:对话人与主持人(从左到右依次为:单波、但海剑、肖珺)

顾彬老师最后提到了疫情中的跨文化传播问题,他强调在危机时刻,人们应摒弃傲慢和偏见,多理解他人的处境,反观自身,用互相学习的态度克服目前的种种问题。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珺教授最后回应了顾彬老师的关切,强调在疫情中仍不乏傲慢与偏见,此时讨论了解与理解,推进跨文化传播,能为直面困境、重拾理性,通向彼此间可沟通、可理解的境界做出贡献。


图5: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