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2日,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卫星应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邀请,在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331会议室举行专题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为“德布雷的媒介学”。
陈卫星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基础理论、国际传播、视觉传播和媒介文化等。著有专著《传播的观念》,论文集《以传播的名义》,译著《普通媒介学教程》、《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等。
讲座开始,陈卫星教授简要介绍了雷吉斯·德布雷的生平。德布雷在60年代初以预科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当时法国最有名的学校——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后在公共领域一直保持活跃状态,今天仍然在继续写作和思考,是大众媒体的常规嘉宾。
20世纪60年代正是马克思主义盛行,左翼思潮高涨的年代,德布雷通过参与电视报道的旅游经历认识到拉美国家的社会现实并产生极大的同情和参与意识,后来撰文讴歌古巴革命并结识切·格瓦拉,随后亲身介入格瓦拉领导的反美武装斗争。美国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在2008年拍摄并参赛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切·格瓦拉》再现了这段故事。随后在玻利维亚,德布雷因写过关于格瓦拉主义的小册子《革命中的革命》被捕,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但在法国舆论和社会各界的全力营救下,德布雷获刑三十年,最终在被关押三年后被释放。之后,德布雷参加了智利的革命活动,为智利社会党带信给法国社会党总书记弗朗索瓦·密特朗,密特朗后来成为法国战后第一位左翼总统,德布雷由此获得了从政机会,成为密特朗总统的外交顾问。但德布雷发现政治实践与知识逻辑的差异,于是几年后去职,专心从事写作和著述,并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在此期间提出“媒介学”并组织相关学术活动和编辑出版《媒介学手册》杂志。
德布雷的中文出版著作较多,本次讲座主要涉及的是2014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媒介学引论》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媒介学教程》。本次讲座主要阐释媒介学的两个关键概念——传递/传承(transmission)和媒介域(mediasphere)。
陈卫星教授首先介绍德布雷定义媒介学的方式。在从纸媒到电媒的根本性转变中,德布雷以对文明史的理解出发,结合自身的革命经历和政治经验,从“时间的维度”关照媒介研究。“事实上,表现一种科学特征的是观点,而不是对象。”例如,一张桌子可以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人类科学等角度考察。所以德布雷认为,媒介是在特定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载体、关系和运输手段担保思想在每个时代的社会存在。德布雷质疑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他认为媒介不是单一的物,他的媒介学有更宽泛的概念指称范围和社会操作基础。媒介包括符号化程序(形式结构)、传播的社会符码(人们使用的语言)、记录或贮存的物理载体(石块、羊皮纸、磁带、胶卷、光盘)和同流通形式相对应的扩散装置(手抄本,印刷纸本、数字系统),不存在没有信息的媒介,也不存在没有媒介的信息。媒介的定义包含传递载体的特征,信使的角色和介质的功能等。以“书”为例,从媒介学的观点来看,其包括文字、作者使用的语言、纸、编辑和印刷工艺、发行方式等,如此,“书”才能被完整地呈现为媒介。媒介包括物体、场所、制度、社会关系、技术配置、文化空间等各种环境要素。
德布雷媒介学的第一个关键词是transmission,译为传递。陈卫星教授指出了传播(communication)与传递(transmission)的区别。传播是时刻片段,传递是时空整体。传播是在一个空间中完成,是在同一个空间-时间-领域当中的信息运动,是过程中的节点;而传递强调时间的维度,意味着是在不同的空间-时间-领域当中的信息运动,是基于参与者的能动性和环境要素的结果。传播属于社会学范畴,以个体之间的心理学研究作为出发点;传递属于历史范畴,以技术性能为出发点,通过媒介载体发挥作用。在机构组织和关系衔接上,传播基于技术系统的升级换代而持续发生,传递则基于社会关系(亲血缘关系、职业关系、社团关系等)而持续发生。传递意味着物质的联结,同时也是非物质的组织。传递是记忆的持续。纪念性遗址具有的传递功能,其主要包括:产生地方、使其延续和形成团体。传递涉及象征秩序的再分配问题,其不是单向度的。
在transmission的翻译问题上,有传承和传递两种译法,陈卫星教授认为,传承是接受和继承,传递是抵达和接触,不能仅将transmission理解为被动的历史过程,因为其中不仅包含基于技术平台的物质性流动,还包含思维主体和物质客体的平等关系,所以传递较传承更符合当今信息传播研究向物质化和材料化转向的学术语境。
第二个关键词是“媒介域”(mediasphere)。在德布雷看来,人类文明史大致可分为三个“媒介域”:代表语言主导时期,言语成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口语域(logosphere)”;代表文字主导时期,传播方式建立在印刷工艺基础上的“印刷域(graphosphere)”;以及图像视听主导时期,二进制的声音和图像控制一切的“视听域(videosphere)”。不同种类的信息传播载体,会赋予时代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另外,媒介域有三个特点:一是长尾编程,媒介域可以囊括多种文化生态系统和文化小团体;二是叠加组合,即如今常提的媒介融合;三是载体更替与权力转移,媒介域的过渡虽然是通过机器“革命”,但首要影响对象是技术形式和组织结构。在媒介域的历史演变维度上,德布雷基于辩证法的三段式推理方程,从战略领域、理想集团、象征性传播手段、思想阶段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在吸引范式上,他认为发生了从神话(神秘、教条、史诗)到逻辑(理想主义、体系、程序)再到图像(情感加幻想)的历史演变。
最后,陈卫星教授谈到了数字传播与后现代观念,阐释了德布雷的历史二分法,即人与人的关系史和人与物的关系史。前者是可重复、可逆反、积累式的历史,一种不分前后的重复空间,包括艺术、宗教、神话、政治领域;后者是线性、不可逆反、淘汰式的历史,包括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在交流互动环节,围绕德布雷和麦克卢汉的区别等问题,现场师生展开讨论,陈卫星教授的回应予以大家诸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