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25日,“媒介、历史与记忆”工作坊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1室(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云南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的21位研究者在一天半的时间报告了14篇作品。工作坊沿袭“作者报告(20分钟)+点评(5分钟)+现场讨论(25分钟)(共计50分钟)”的模式充分讨论每一篇作品,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和互助作者完善作品,现场学术互动热烈。
“媒介、历史与记忆”工作坊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办,《新闻记者》、《新闻与传播评论》、《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武汉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隶属于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发展传播学研究”青年团队合办,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协办。
在工作坊闭幕式上,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姚曦教授进行了致辞。他代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强月新院长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工作坊的圆满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在学科建设中重视培养青年学者无疑是抓住了重要的“学术增长点”,学校与学院都非常支持精品学术活动的开展,学院尤其重视激活青年学者的创造力,增进青年学者的学术生产。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后续还将举办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以推动青年学者更好地生产学术。他分析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态势,认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地位在上升,未来大有可为。姚曦副院长还介绍了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双月CCSSI来源期刊《新闻与传播评论》的相关情况,希望与会嘉宾多多向杂志投稿,共同把《新闻与传播评论》打造成为跨学科的“学术家园”。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单波代表中心讲话,他欢迎新老朋友来到武汉大学,认为青年学者所具有的学科前沿意识与创新意识非常难得,小型工作坊的交流形式值得肯定。他相信通过工作坊的交流,能够给大家带来很多话题性的思考。同时,他提出,工作坊的主题“媒介、历史与记忆”与新文化史取向的研究(例如新报刊史)类似,从文化记忆、情感记忆的角度思考问题,具有新文化史维度的启发意义。不过,这也推动我们思考:外来(“舶来的”)理论如何能够解释在地经验?二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和协商?他认为,在做学问时应该保有学术的想象力,同时要积极培养介入、“沉浸于”现实生活的能力,把概念视为历史性的、空间化的、经验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个普遍性的概念,进而基于中国的经验现场去建构中国学者的话语。最后,他希望大家能把工作坊这样一种学术交流的方式进行到底。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洪杰文老师主持了闭幕式。他简要介绍了学院的情况,并再次对各位嘉宾光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表示欢迎,希望嘉宾们常来学院做客。
工作坊围绕“媒介记忆与媒介历史”的主题展开,基于“利用或通过媒介塑造对共同过往的记忆”与“关于媒介的记忆”两条线索,深入探究了记者节记忆、“孙志刚事件”的集体记忆、公共场所(成都市洛带公园)的记忆建构、通货膨胀的集体记忆、媒介事件与公共记忆、青年一代的文化记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公共记忆与认同、大屠杀的事件记忆、人民广播的集体记忆、网络趣缘群体(迷你四驱车QQ群)的追忆、“偷偷去网吧”的记忆等具体而有趣的话题。具体议程如下:
第一场主持人:黄月琴
(1)刘于思(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亓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赵舒成(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失落的一代”?两岸三地民众关于通货膨胀的集体记忆与认同重构——基于 HAPC 模型的跨地区比较(1990-2014)》(点评人:黄顺铭)
(2)孙信茹、王东林(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文化传播):《玩四驱:网络趣缘群体如何以“物”追忆——对一个迷你四驱车QQ群的民族志考察》(点评人:郭恩强)
(3)吴世文(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偷偷去网吧”:上网记忆、集体主义体验与现代时间观》(点评人:方惠)
(4)周雅(金陵科技学院动漫学院):《媒介记忆中的“广播传奇”:人民广播的怀旧叙事与集体记忆》(点评人:陈楚洁)
第二场主持人:黄顺铭
(1)袁梦倩(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历史创伤、修复与民间记忆和反思实践的赋权》(点评人:白红义)
(2)方惠(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Generation, Memory and Identity: Re-staging Taking Tiger Mountain by Strategy》(点评人:周雅)
(3)李红涛(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消逝的电子纪念碑:后革命年代的革命记忆与影像再生产》(点评人:单凌)
第三场主持人:李红涛
(1)郭恩强(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以新闻而生,以新闻而死,为新闻殉节”——刘煜生案与“九·一”记者节的创伤记忆叙事》(点评人:袁梦倩)
(2)白红义(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记者节话语中的角色模范:中国新闻业的记忆机会结构研究(2000-2018)》(点评人:吴世文)
(3)陈楚洁(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请铭记孙志刚”:一个新闻聚像的生命周期与集体记忆的变与不变(2003-2018)》(点评人:黄月琴)
第四场主持人:白红义
(1)单凌(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记忆剧场、展演与公众认同——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为例》(点评人:洪杰文)
(2)黄顺铭、陈彦宁、王周霖欣(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国家”与“地方”的对话与协商:洛带公园记忆的抑制与重拾》(点评人:孙信茹)
(3)洪杰文、杨金、汤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创伤记忆的现实回访与自我书写——在线社区中的“孙志刚事件”集体记忆个案研究》(点评人:刘于思)
(4)黄月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屠杀的事件性与后创伤主体:记忆、媒介及其文化省思》(点评人:李红涛)
据了解,“媒介、历史与记忆”工作坊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世文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白红义于2018年6月发起,经过近一个月的征稿与邀请,共收到63份海内外作者的长摘要。经过三位专家的评审,入选的14篇作品的作者参加了此次工作坊。工作坊之后,主办方和合办方将积极推动入选作品转化为专刊等形式,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和读者关注“媒介记忆与媒介历史”话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