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莉、关天如:国际传播中“规范性力量”的建构实践一以“碳中和”议题为例
发布时间:2025-09-22 15:04:49  点击数:

摘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践行绿色发展,深度参与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变革的重要举措。本文引入国际关系领域的“规范性力量”(normativepower)这一概念,通过LDA主题建模对Quora平台上碳中和议题讨论的国际舆论分析,探讨中国在全球话语体系中建构规范性力量所面对的世界期待(应然)与中国认知(实然)之间的“契合”与“脱节”。研究发现,Quora平台上有关中国的碳中和议题呈现出四大聚类,分别为科学视角下的碳排放、“政治化”的环境议题、形成中的“人类环境共同体”、负面归因的“认知惯性”。基于此,研究提出传播中国双碳减排实践对于中国建构规范性力量具有机遇性价值,增强中国“国民环保形象”的国际传播有助于国际受众对中国规范性力量产生信服,传播“创新中国”支撑“绿色中国”可以增强国际受众对中国规范性力量的信心,以“和而不同”理念传播中国“规范性力量”的“兼容性”,可以增加国际受众的接受度。传播中国的双碳承诺并赢得全球认同,为中国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以及建构规范性力量具有示范性意义。

关键词:规范性力量 国际传播 负责任大国 LDA主题建模
 

一、引言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在国际传播实践中面临机遇与艰巨挑战。一方面,全球范围内“西(发达国家)强东(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弱”的现实力量对比与“东升西降”的发展趋势并存,带动了从全球到地区范围内战略力量的重构与战略关系的重组。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南方”正以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姿态走近世界中心,对国际事务、国际准则和国际规范带来新的塑造力量。另一方面,全球层面的人口发展失衡、生态环境失衡、财富分配失衡、数字鸿沟与南北差距等加重了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与信任赤字。多个国家与地区广泛地面临着政治生态“失信化”、经济增长“乏力化”、社会结构“动荡化”与民众认同“排他化”的叠加挑战。与经济全球化单一逻辑伴生的话语体系呈现为“区分输赢”的零和逻辑、“非黑即白”的二元视角与“非民主即独裁”的“价值观滤镜”。
 

但是,世界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相通的,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危机、贫富差距过大、政治冲突加剧等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也是共通的。面对“世界之变”与“时代之势”,中国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以“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倡导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生态文明思想价值体系重塑国际环境治理中的“规范性力量”,对于中国在引领全球治理过程中取得世界性认同具有典型性意义。本文选取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推进碳中和的规范性力量建构为例,通过对中国践行碳中和议题的国际舆论场公众意见分析,探讨在建构规范性力量过程中,世界期待(应然)与中国认知(实然)之间的“契合”与“脱节”,以此发现中国在国际传播中以建构规范性力量提升世界价值认同时面对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二、规范性力量建构与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家环境形象自塑
 

成为“负责任大国”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既是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又能承担一定的国际责任。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中国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当下的中国具备“负责任大国”的实力,根据自身利益,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合作并履行与国力相匹配的国际义务,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与国际规范,提供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公共产品,维护并改进当前的国际体系。中国不仅在各领域践行负责任大国的承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合作的深入发展,而且为世界贡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全球公共产品。
 

规范性力量是一个国际行为体(包含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其价值观、理念和行为准则等塑造和引导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能力。它是中国取得“负责任大国”全球认同的重要塑造力量。从国际关系的研究视角来看,尽管所有国际行为体都受到特定国际规则、标准和行为准则的约束,但并非所有行为体都具有“规范性力量”(normative power)。具有规范性力量既指主体能够提出具有标识性的价值体系、理念和行为准则,而且在国际政治中有“定义”他者行动是否“规范”或“符合准则”的权力。“规范性力量”具有三个特征:(1)对规范和规范性原则的强调;(2)从“观念性”(conceptual)的角度,而非“物质性”(material)的角度去理解权力;以及(3)将一行为体对规范的立场和运用作为区别其他行为体的标志。此外,依据Jackson的观点,规范性力量的概念核心是“人们对规范性行为体行动的期望”。可见,获取其他国际行为体的公众认同对形成规范性力量至关重要,因此对规范性力量的谋求也可以被理解为“寻求认同的努力”。
 

早期学者在对欧盟的国际角色分析中深入研究了欧盟对规范性力量的建构,以分析欧洲各国政府与民众对战后欧洲的认同与价值追求。也有学者以此概念分析美国自一战结束后在全球推行普世价值观,定义社会应该如何运行的行为,并指出美国通过国际规则与准则的制定权使他国向美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制度靠拢。随着全球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演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超国家行为体也尝试参与规范性力量的建构。如金砖国家依据其世界经济新引擎的潜能,强调国际关系中的不干涉原则,质疑西方价值在全球南方的适用性,就是试图形成新的规范性力量。
 

正如傅莹在第六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上所说,“现在外界关注中国,不仅是关心我们自身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一个不断取得成功的中国将如何影响世界”。中国在践行负责任大国的过程中,必然日益重视建构规范性力量。如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以和平倡导而非传统规范性力量的领导者应用制度性优势将“主导优势”(domination)建构为规范性力量。Womack和Zhang等学者指出中国建构规范性力量的核心要义与基本美德是“互相尊重”与“和而不同”,以“成就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实现目标”为基本原则,“为其他行为体提供有效的范例”,以提供一个有别于西方行为体和国际组织倡导的模式之外的可行的替代方案。 
 

在国际传播中,针对全人类共有困难传播共识性话语的实践是中国塑造规范性力量的有效方式,气候与低碳领域是中国规范性力量建构的关键场域。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负债使中国一度面临国际社会的指责,被国际社会“惯性地”负面建构国家环境形象。不少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通过制造中国“不负责任的发展”的言论,抵制中国发展。此外,美国主流媒体还经常通过强调美国“清洁生产”与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二元叙事,完成气候风险议题向科技议题的转换。潘野蘅等通过对美国公众的调研发现,国家形象中的“政治指标”(气候道义与责任分配)是影响美国受众对于中国参与气候治理影响力感知的关键指标。
 

基于此,中国一方面持续建设美丽中国,以“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理念领导中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在气候变化等领域的贡献,改变国家负面环境形象。2020 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得到了全球的普遍关注。我们知道,当今全球的气候变化源自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碳排放的累积效应,发达国家早已透支了其“自有”碳排放空间份额,目前处于“碳负债”状态。虽然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起点和进程不一样,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面对发达国家提出的本质上并不公平的碳中和目标,在仍有巨大的自有碳排放余额的情况下,主动作出“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坚定承诺,表现出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全球担当,对全球气候治理做出巨大贡献。这些行动有助于中国不再成为规范的规训者而成为规范的制定者,即形成新兴的“规范性力量”。因此,传播中国的双碳承诺并赢得全球认同,将为我国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以及建构规范性力量提供重要机遇。而这点在国际舆论场是否并如何被他国民众接受与认同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契合”与“脱节”:国际社交媒体对中国规范碳中和议题讨论的话语分析
 

本文选择全球性问答平台Quora作为采样对象,以“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中国(China)”作为文本关键词,采集该平台上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全部数据,采集字段包括问题本身,问题下辖的回答,提问与回答的发布主体、发布时间等。通过人工细读筛选去除重复、歧义、低关联度等无效信息,最终整合获取有效信息4359条,对该平台关于中国规范碳中和议题的讨论进行话语分析。
 

本文选择Quora而非X(原推特)和脸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主要基于该平台的专业性与话语质量两个原因。Quora是一个聚集了众多专业人士和有见解用户的平台,相较于其他社交媒体,Quora上的讨论往往更加深入和专业。Quora的内容审核机制也确保了问答的质量,避免了错误信息和低质量内容的泛滥。此外,不同专业背景的回答者提供的观点多样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和分析碳中和议题的各种维度。因而,近期多个相关研究以Quora(或类似的知识分享平台,如知乎)作为分析平台,探讨用户对环境、科学、健康等公共议题的多元态度。基于本研究更关注有关中国碳中和议题的讨论质量、观点多样性及深度,而不仅仅是讨论的广度,而X等平台虽然用户基数庞大,但涉及该议题的讨论往往较为碎片化,甚至受到信息噪音影响较大,本文采用了Quara作为分析对象。
 

本文采用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主题建模(topic modeling),通过两个步骤对Quora问答平台上关于中国碳中和议题的问答内容进行主题分类。首先,使用Python中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包NLTK(Natural Language Tool Kit)对回答内容进行预处理。针对每个回答,使用sent_tokenize方法将其拆分为句子。接着应用word_tokenize方法对每个句子进行单词拆分,并使用pos_tag方法为这些单词进行词性标注。保留名词形式(NN-名词单数、NNS-名词复数)的单词,同时使用Word Net Lemmatizer词形还原方法将这些名词还原为词根形式(时态、语态、单复数的转换)。最后,采用康奈尔大学提供的停用词列表,删除没有分析价值的单词。这样处理后的文本内容将作为下一步LDA模型训练的语料库。第二个步骤是模型的训练和主题分析,具体使用Python中的Gensim工具包实现LDA主题模型分析。通过计算主题的困惑度指标,确定最佳的主题聚类数量为7个。最后,为了获取每个主题内部的关键词及其概率权重,再次训练LDA模型,并设置最佳的主题数量来完成主题分析。每个主题聚类的权重和关键词如表1所示。
 

根据每个主题聚类的关键词,并综合环境传播研究中有关中国气候形象议题的主要框架,笔者再将七个聚类整合为四大主题,分别为:科学视角下的碳排放、形成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化”的环境议题与负面归因的“认知惯性”。有别于在X等全球社交媒体上中国的环境形象往往被选择性甚至扭曲化建构,本文通过LDA聚类分析对涉及中国碳中和的话题进行主题建模后发现,在Quora这一国际问答平台上,海外网民对中国碳中和的谈论呈现出多元化与差异性的理解,其中既有将减碳话题回归科学与环境视角下的分析,也包含对全球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吁,还体现出将中国环境政策与实践政治化的趋势,以及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刻板印象。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建构规范性力量的过程中,世界期待(应然)与中国认知(实然)之间存在着“契合”与“脱节”。
 

(一)回归科学视角的碳排放议题 

LDA聚类分析显示Quora上围绕中国碳中和议题的讨论集中在科学领域本身,体现出“让科学议题回归科学”的取向。这一主题之下有三个聚类,分别为(1)“关于气候变化的科普”,(2)“分析全球变暖的机制”,(3)“绿色能源的科技进展”。
 

具体而言,第一个聚类的主题是“关于气候变化的科普”。这个聚类涉及基础知识和对气候变化科学的普及性信息。关键词如“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fuel”(燃料)、“carbon”(碳)、“warming”(变暖)、“research”(研究)和“control”(控制)等,反映出对基础概念的探讨和解释,讨论集中在气候变化的基本原理、碳排放的来源和影响以及全球变暖的趋势等。第二个聚类为“分析全球变暖的机制”。这一聚类关键词包括“emission”(排放)、“gas”(气体)、“fuel”(燃料)、“coal”(煤炭)、“temperature”(温度)、“greenhouse”(温室)、“dioxide”(二氧化物)和“earth”(地球)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详细分析、不同能源类型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以及地球气候系统的复杂性等。这个聚类显示出Quora平台上的网民对全球变暖作为复杂科学议题的探索。第三个聚类围绕着“绿色能源的科技进展”,关注中国目前实施双碳计划和解决气候变化的技术创新。关键词如“new energy”(新能源)、“wind”(风能)、“electric car”(电动车)、“vehicle”(车辆)、“source”(来源)和“battery”(电池)等,反映了海外网民对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电动汽车等绿色解决方案的关注,体现出对科技进步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的兴趣和关注。
 

表1 Quora平台上中国碳中和议题的主题聚类结果


总体来看,“科学视角下的碳排放”议题下辖的三个聚类表明Quora上的讨论者们对中国碳中和议题有明显的“科学导向”,从基础科普到复杂机制再到技术创新,科学讨论涵盖了多个方面。由此可见,环境问题作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议题,能够吸引理性程度高、分析能力强的国际公众参与讨论。而从科学和理性的角度来讨论和分析中国在减碳方面的政策和实际行动,对中国建构规范性力量可以形成积极影响。

(二)被“政治化”的环境议题 


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环境问题的关注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政治话语倾向”,西方民众也往往透过“政治棱镜”来形成对我国的气候印象。本研究的LDA聚类分析也发现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有关我国碳中和的讨论反映出明显的“立场先行”和“意识形态导向”。分析发现,第二个围绕中国碳中和的主题聚类为中国的环境政策对他国(主要是欧美国家)以及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影响。这一聚类下辖两个子议题,分别为(1)中西在绿色经济领域的竞争,代表性关键词为:“国家”(state)、“政府”(government)、“经济”(economy)、“市场”(market)、“投资”(investment)、“权力”(power)、“公司”(company);以及(2)中美关于全球环境治理的主导权问题,代表性关键词为:“政府”(government)、“贸易战”(trade war)、“权力”(power)、“特朗普”(Trump)、“就业”(job)、“政策”(policy)等。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议题,关涉人类普遍关切。但“共同风险”与“共同命运”的理念却并没有自动导向合作与互谅。相反,环境问题经常被裹挟进大国博弈与地缘政治,这也影响着民众对本国和他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国际实践与国际责任的认知。Quora平台上LDA的关键词中诸如“权力”“竞争”“特朗普”等词汇在多个主题中占据核心位置,显示出对其讨论被嵌入到中美关系、全球经济秩序和意识形态对抗等叙事之中。一些讨论还将中国的碳中和承诺解读为争夺全球新能源产业主导权的经济策略,从而得出挤占欧美就业市场等负面结论;另一些讨论则强调中国的气候政策是政府主导的政治体制驱动,与西方市场化模式对立,进而延伸出民主与专制的治理模式之争。这也说明西方民众对于环境议题的讨论会不自觉陷入“零和博弈”的思维框架,将其政治化解读。
 

在这一聚类中,Quora的讨论里还高频出现“威胁”(threat)一词,它不仅指向环境问题本身,还与“责任”(responsibility)、“透明度”(transparency)等词汇共现,合力构建了监督中国的叙事框架。在这一框架下,中国的环境政策被置于国际审视之中,讨论者强调其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作用,但质疑其政策执行的可靠性。部分网民认为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只是为了争取国际影响力,而不会真正落实减排措施。
 

可见,要突破政治化环境议题的认知藩篱在海外受众中的影响,将中国在减碳议题中的责任与担当有效传播至海外民众,是我国环境议题国际传播面对的难题。
 

(三)对“人类环境共同体”的接受与肯定
 

LDA分析显示围绕中国碳中和形成的第三个讨论主题为倡导减碳问题上的利益兼容及国际合作,代表性词汇为“同意、一致”(agreement)、“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目标”(goal)、“行动”(action)、“政府”(government)、“增长”(increase/growth)等。本文由此发现,新的价值理念正逐步进入环境议题的国际交流,改变着全球民众对中国环境议题的态度。正如徐明华等所论述的,从早期的“环境危机”与“环境政治”等主题发展为今天的“环境正义”与“环境共识”等新兴领域,基于“共同体”的价值诉求正成为能够被多数国家和民众普遍接受的理念和话语。
 

Quora的讨论显示,中国在全球减碳努力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得到了全球的关注与肯定。海外网民在Quora上积极评价了中国在实施碳减排政策和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并强调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参与的国际协议和框架(如巴黎协定)对于推进全球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海外民众认为,通过这些多边合作机制,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分享减碳经验,促进技术交流和政策协调,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这些分析显示海外民众对中国在国际碳中和议题上体现出的负责任大国与规范性力量持有正面态度,国际社会依然期待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继续扮演积极角色。
 

在气候变化的普遍风险之下,这一话题还引起了海外网民对气候变化危机下人类共同命运的反思。这也与史安斌和童桐关于推特平台上有关碳中和议题的讨论的分析一致,反映出在平台化成为全球传播新场域的技术背景之下,国际环境传播的主体边界正逐渐模糊,多元主体形塑了环境议题的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平台多元主体之间可以产生共鸣。可见,面对共同危机、共同命运和共同福祉,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也会被部分受众搁置,形成认知“契合”。这有助于把人类的整体利益置于不同国家、政体、种族、集团的褊狭利益之上,同时也为碳中和议题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塑造中国相对温和的形象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受负面归因影响的“认知惯性”
 

LDA显示的最后一个主题聚类为对中国碳中和议题以及整体环境问题的负面偏见,代表性词汇为“污染”(pollution)、“问题”(problem)、“代价”(cost)等。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的分析表明,国际社会解读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时,往往更关注负面因素,这是因为在个体接收信号的过程中,负面因素成为显著的归因对象的概率要远远高于正面因素。这一“负面偏见”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对中国的认知评价存在片面性和负面性。尤其是受传播偏好影响,一些西方媒体聚焦个别案例,以吸引受众的方式追求轰动效应,使用具有煽动性的语言烘托个案,进一步强化了外界对中国整体环境形象的误解。
 

此外,主流西方国家对中国环境议题的关注始于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比如中国高硫含量煤炭的使用、空气污染与酸雨等,这使得海外民众对中国的环境问题的感知被由来已久地贴上了“要经济不要发展”的负面标签,这种延续认知惯性与固有印象,使得西方政客、媒体和民众都在很大程度上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中国近年来在环境治理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取得的显著成就。我国减碳议题的国家传播效果不佳也是海外民众对我国环境议题持负面态度的原因之一,正如潘野蘅等针对美国民众开展的问卷调研的结果显示,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气候行动,包括双碳目标、新能源发展,以及中国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等举措都比较陌生。这一调研结果也侧面说明,我国在气候领域的责任与担当、实践与理念贡献都有可能被环境领域的负面新闻遮蔽,从而形成认知上的“脱节”。
 

四、中国建构规范性力量的国际环境传播策略
 

如前所叙,在环境治理领域,尤其是气候变化相关议题上传播中国积极推进全球环境治理的举措对于中国建构规范性力量具有机遇性价值。而本文通过对Quora问答平台上有关中国碳中和议题的聚类分析和主题建模,以典型案例分析表明全球环境公共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高理性国际受众对客观知识的讨论,另一方面这种讨论又并未摆脱已有政治认知惯性的影响。因此,中国在这一领域通过国际传播实现规范性力量的建构就迫切需要把握国际受众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差距的来源。
 

(一)增强中国“国民环保形象”的国际传播有助于国际受众对中国规范性力量产生信服
 

赵莉将国家环保形象分为“自然生态形象”“政府环保形象”“国民环保形象”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塑造了整体性的国家环保形象。国民环保形象,具体而言,指的是国际社会对一国国民秉持的生态文化、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等的认知和评价。本文在实证研究中发现,Quora平台上涉及中国碳中和议题的讨论普遍采用较为宏观的“国家视角”,对中国减碳实践与民众之间关系的讨论极为缺乏。然而,相对于对中国国民环保形象的认知缺失,中国“政府环保形象”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又因为环境议题政治化等因素而被塑造得较为负面。中国环境公共政策的实施经常被刻板印象定性为由国家“强势”(甚至“高压”)主导,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爱护环境、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以及政府提升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的行为均被忽略甚至漠视,因此,传播良好的“国民环保形象”可以成为改变国际舆论中的中国“政府环保形象”,提升中国规范性力量说服力的有机整体策略。
 

实际上,冷战结束后,随着自由主义民主体系赢得胜利,与之相应的表征体系也在全球广泛扩散。在这一表征体系里,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逻辑似乎成为一种内在规定,这点在西方环境传播领域的各类抗争性议题的研究中体现得极为明显。但是在气候变化等重要全球性议题上,仅凭社会组织的协调与沟通难以实现全球环境治理目标,必须依靠国家力量对社会整体性资源进行合理引导和调配,从而实现公正而有效的决策与行动。因此,中国作为规范性力量强调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各国必须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河北塞罕坝林场保护等屡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库布其沙漠治理创造了绿色奇迹,它们所体现的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智慧是国家与社会力量系统协同,多元主体参与,而非国家的“威权压制”。因此,把中国“国民环保形象”与“政府环保形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朴素信仰,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爱护环境意识,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的环境保护实践的传播,力证中国规范性力量的价值与意义,应该成为提升国际受众对中国规范性力量的信服程度的重要策略。
 

(二)传播“创新中国”支撑“绿色中国”,增强国际受众对中国规范性力量的信心
 

由于理解门槛高,专业知识相对丰富,全球环境公共政策的传播具有一定封闭性,如何激发全球公众的关注并积极参与一直是环境传播研究的核心内容。我国在仍有巨大自有碳排放余额的情况下,主动提出“碳中和”与“碳达峰”目标,不仅体现出中国政府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对全球气候治理做出的巨大贡献。 
 

但是理解这一行动的意义,依然面对较高的专业化门槛。基于LDA聚类分析显示,对中国碳中和议题的讨论中带有明显科学倾向,而且从基础科普到复杂机制再到技术创新,涵盖了气候变化议题的多个方面。科学理性思维导向下的受众关注碳中和能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还关注科学发展如何解决中国双碳目标实现必然面对的挑战,因此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国际受众对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电动汽车等绿色解决方案积极关注。2022年中国的太阳能发电量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通过绿色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勇担国际环境责任,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保障。绿色产业的长足发展也是阐释中国在环境领域履行“负责任大国”与“规范性力量”时“有心有力”的实在证据。因此,以“创新中国”支撑“绿色中国”形象,可以增强国际受众对中国规范性力量的信心。
 

基于本文的LDA聚类分析显示,国际受众对我国在绿色能源与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和产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也有研究发现,国际受众对能源、车辆等碳交易核心行业议题都表现出了高度关切。但以往我国在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中,不同主体呈现出单枪匹马作战的态势,缺乏气候传播的合力,稀释气候传播的整体力量。对此,有必要将“创新中国”与“绿色中国”进行整体性连接,不仅讲述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国际道德”与“环境正义”层面的责任与担当,而且从创新技术能力的角度强调中国为世界减碳和能源转型提供了“替代产品”与“替代方案”。
 

(三)以“和而不同”理念传播中国“规范性力量”的“兼容性”,增加国际受众的接受度
 

中国对待全球环境治理的态度一贯是“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在落实发展议程的过程中,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正如学者们指出的,中国在建构“规范性力量”时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核心宗旨是坚守“互相尊重”与“和而不同”,由此产生的中国的规范性力量是以“成就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实现目标”为基本原则。
 

比如,中国结合自身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基础设施和环保项目的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并交流减碳经验和技术。这些举措和实践对于推动形成以“发展权”为核心的全球减碳的“新规范”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治理中的自主性和话语权。这些都体现出中国在减碳实践中着力推动的是国际协作与多边主义价值理念。
 

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可以发现,在对中国碳中和议题的讨论中,倡导在减碳问题上国际合作共同体等新的价值理念正逐步进入国际受众的视野中。尤其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参与国际协议和框架(如巴黎协定)对推进全球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共识,这将有助于消除国际受众(尤其是部分西方民众)有关中国是在碳中和议题上与美国争夺全球环境治理领导权的误解。
 

此外,中国在践行生态环境领域方面的责任时,还秉承“授人以渔”的重要原则。比如在南南合作中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比如中央企业在柬埔寨桑河干流帮助建设的亚洲水电站第一长坝以及中资援建的清洁高效、绿色环保的巴厘岛电厂等。这些以负责任大国姿态做出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行动有力地体现出中国的规范性力量具有普遍的“兼容性”。但是,令人无奈的是,本文的实证研究显示,这种“兼容性”的特质还是被更为普遍的对抗话语遮蔽,中国的环境治理行动依然被作为孤例讨论。要推动中国的规范性力量,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发展的目标一致性,中国奉守“和而不同”理念与他国实现合作共赢的具体实践都应该进入国际公共叙事体系。
 

五、结语
 

随着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心,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承担全球环境治理责任的期待逐步攀升,这为中国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碳中和议题可以成为中国赢得国际舆论支持的重要的突破口。作为全人类的普遍关切,气候变化与节能减碳是少数能够在单边主义与零和博弈大行其道的当下仍然在国家间达成共识的议题之一,也是我国面对全球民众建构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与规范性力量的重要抓手。
 

中国自“双碳”计划提出以来,其对全球环境治理的贡献得到了很大一部分国际民众的理解与认可。不论是拒绝将环境议题与政治挂钩,还是呼吁一个由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的多边协作框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为保护人类共同地球所承担的责任、塑造的规范、扎实的付出,在受众层面得到了响应。
 

在国际传播研究领域,我国学者通过不懈努力和深入研究,已经构建起一个丰富多彩、不断向多学科多角度纵深发展的庞大学术体系,为政策领域的专家、国际传播从业者和普通大众认识世界、理解文化交流、规划信息传播实践活动贡献了深厚的智力支持和学术保障。但现有研究更多侧重于考察国际传播的“输出”层面,而相对较少有对“接收”层面的实证调查。本文采取受众视角,分析以Quora平台为代表的全球舆论场域中关于“碳中和”这一议题的公众意见与讨论。研究发现,由于国情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最为关心的全球性威胁和他们期待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和践行的国际规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面对的“实然”与“应然”的差距,从而更从容地向世界展示与推动中国的规范性力量。
 

下一步我们还可以以比较的视角,对不同国家与社会的差异复杂性充分解析,运用一系列指标(地缘政治与对华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接近性等)对全球主要国家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别的国家提升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全球的规范性力量。最后,需要指出的是,Quora的用户群体和平台机制可能对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偏向性,可能导致气候怀疑论、政策批评等观点的代表性不足,影响研究对更广泛公众态度的刻画。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展数据来源,结合Facebook、Reddit等平台的数据,进行跨平台比较分析,以探讨不同平台上的气候议题话语特征及其潜在的意识形态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