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视频以简洁性、直观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观众,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研究小红书新“数字难民”短视频的表演性劳动,可将短视频作为一种新颖、创意、生动的艺术表达样式,以文艺理论的角度加以探讨。解读数字难民日常生活短视频表达的深层逻辑与运作机制,具有现实性和启示价值。研究发现,作为生活展演的“数字难民”短视频的表演性劳动,在主题、内容、表达和收益的真实性上具有一定共通性。作为一种艺术样式的短视频,它们又有着素处以默、妙机其微,超凡入圣、返璞归真的艺术之美。互联网作为人类文明交往、交互的流通性互惠桥梁,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数字难民”的表演性劳动,作为打破信息茧房后的一种文明觉醒,有赖于并有利于全球化视野下新技术媒介共铸的关怀与共情效果中的人文精神与人性温暖。
关键词:数字难民;表演性劳动;短视频;至诚之美
这些由网友“对账”而产生的新词,来源于小红书App没有滤镜——尤其是政治滤镜——的真实生活。没有政治滤镜的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让这些“数字难民”的世界观瞬间崩塌,比如就医问题,且不谈中美网友预约住院的便利和快捷差别,仅医疗费用一项就相差巨大。中国有网民表示平常缴纳几百元的医保费用,就可以让摔断胳膊的人在住院治疗数周后只需花费一两万元(折算3000美元左右),与之对比的是,一位美国网友的母亲住院一天就花费19万美元。两相对照,确实会让美国网友产生难以接受的现实反差和心理落差。这样的事实,一方面反映出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在日常生活诸如医疗、教育等方面确实存在种种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与精英生活相对应的贫民生活的艰辛、无奈的真实场景。
第四,数字利维坦对“数字难民”绝对真实性的无情控制难以避免。数字化时代,作为新兴、新型资产的数据权力与资源效应进一步放大。谁掌握了绝对数据,谁就拥有绝对权力。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日新月异的新兴数字技术带来的数字鸿沟难以避免;另一方面,数量庞大的数据弱势群体无法避免地受到掌握数据资源的资本和平台的不断盘剥而逐渐被边缘化,进而变为新型的“数字难民”。
笔者在小红书平台随机抓取了45条“数字难民”的短视频,逐一进行观看和研究后发现,该类“数字难民”短视频在主题、内容、话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的共通性。
第一,主题的真实性。该类短视频均围绕TikTok难民的生活困境,展示与他们各自日常生活相关的自身技能,借以表达某种悲惨情绪或悲悯情感。“数字难民”短视频的表达主题,从医疗到养老,从收入到教育,从食品到住房,从工资到支出……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们表达了一个真实的共通性:美国网友走出了楚门的世界,中国网友则实现了彻底的祛魅。
第二,内容的真实性。尽管很多短视频发布的初衷是为了吸引观众评论、点赞、转发和分享,以增强粉丝黏性,留言、评论、弹幕等是为了增加与粉丝的互动而有意设计的,其制作、发布等各环节均经过一定程度的包装,存在很大的表演成分。但是从内容表达上来说,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是展示博主最为日常的生活状态——某些做饭的场景、某种工作的环境、某些交通的情景、某种运动的技巧、某些与动物的亲密互动关系等。尽管网友间的物理距离相距万里,但完全不存在现实生活的区隔和疏离。
第三,表达的真实性。该类“数字难民”的短视频多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的综合或多维运用来达成表演手法的多样和表达效果的增强,从而提升观众的沉浸感和共情效果。他们会根据表现主题和表达内容的不同而在视频拍摄手法、剪辑技巧、音乐选择等方面穿插各种元素,借以凸显其短视频表达的自然、真实与流畅。下文在探讨其艺术真实性时将再详细论述之。
第四,收益的真实性。数字难民通过表演性劳动获得短视频平台给予的经济收益,包括广告分成、打赏、带货等。除去一些爆款视频,从整体上来说,“数字难民”的劳动强度与观众的关注度、博主的声名收益和经济收益并不一定直接呈现正比例关系。如果评估他们制作和发布视频的频率、时长和精力投入,可以看出实际存在较大的劳动强度与较小的声名积累和较少的经济收益关系。如笔者通过对某三项优质体育领域创作者的视频号连续20天的田野式观察后发现,三者的粉丝数虽然分别达到247.7万、7.2万、41.4万,但是他们的更新速率、播放量和点赞量的数据并不骄人,分别为4天更新一次,平均播放13次,获赞0次;3天更新一次,平均播放3605次,获赞58次;每天更新2次,平均播放5050次,获赞45次。从数据可知,博主们虽然依靠短视频的流量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同,但是经济收益并不可观。
三、至诚之美:数字难民短视频的艺术真实性
以简洁性、直观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吸引大量观众的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广泛存在于当今社会,这已是不刊之论。但短视频是否为一种文学样式或者是否为艺术表达,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
对于短视频可否承载文学价值,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一方面,短视频自身的特性与传统文学的深度和复杂性相悖。文学通常被认为是通过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和美学价值的艺术形式,它强调语言的精炼、结构的严谨以及意义的丰富。而短视频则往往依赖于直接的视觉冲击和快速的信息传递,其内容更加侧重于娱乐性和即时性,而非切入现实生活之后的深度思考和艺术探索。另一方面,短视频已成为文学传播的新路径。比如短视频可以通过创意的剪辑、生动的图像和声音效果等,以新颖的方式呈现文学作品,从而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笔者认为,短视频作为一种新颖的文化现象,具有艺术再加工的特质,将其归于一种新型艺术样式是可能的、合适的,也是科学的。以文艺理论的关键词之一“至诚之美”来分析数字难民短视频的艺术真实性问题,或许是打开其信息密码的有效方式之一。
“诚”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伦理、哲学和审美范畴,它是天道与人道沟通的纽带,是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和心灵交融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美学以诚为美的实质就是以至诚为美,就是追求自由之源、自然之真、本然之善和中和之美。中国传统美学尤其讲究真实性的“诚”,比如《周易》提出 “修辞立其诚”的主张:“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文言》)庄子讲究“法贵天真”,其“真”即“精诚之至”。他认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庄子·渔父》)历代文艺理论家,如南朝刘勰,强调风骨,强调神思,都与“诚”密切相关;钟嵘强调自然,也就是真实性的诚;唐宋一代,李翱、朱熹等以性自命出 的尽性或复性为“诚”;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王世贞、姚鼐、李贽等,都强调性灵、童心,真人真心,也都与至诚密切相关。
通过对“数字难民”短视频的表演性劳动进行个案分析、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其艺术表达的至诚之美,即素处以默、妙机其微,超凡入圣、返璞归真。
第一,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短视频艺术精微真实性表达。
唐代司空图《诗品》所言的“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其本意是说只有当心境极为淡泊、虚静的时候,才能对大自然最神奇最微妙的动人之美有一种会心的感受。如果我们说“数字难民”的短视频是通过表演性劳动以获取网友的点赞、转发甚至打赏等进而获取流量、声名、金钱等,是否就不存在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所谓“诚”的特质呢?其实不然。一方面,这类短视频具有从细处入手、从小处着墨的特点,符合“妙机其微”的艺术真实性。比如从TikTok难民的现实处境来看,他们极其讨厌数字霸权,尤其厌恶如扎克伯格和马斯克等代表人物。但是当他们涌入小红书后却发现,这二位数字“大佬”的母亲均在小红书上有账号,于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通过对小红书上扎克伯格和马斯克母亲的账号进行谩骂留言来表达一种极度不满。可见,逃离数字信息数据控制背后的强权政治,就是他们真诚的初心。
另一方面,这些短视频在制作过程中处于一种“素处以默”的艺术加工特效状态,具有技术表达的强推荐功效。笔者对观看过的“数字难民”短视频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这些短视频在制作中,对基础特效、文字特效、表情特效、人像特效、场景特效、音乐特效、平台进行了或单一、或综合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表达效果。如通过基础特效中的滤镜、转场、速度调整、倒放等,制造出或奇幻或搞笑的播放效果;通过文字特效的动态字幕、标题特效、弹幕效果、文字遮罩等强化视频内容,形成创意视觉效果;通过表情特效中的动态贴纸、表情包、AR贴纸等,实现增强现实技术;通过人像特效中的美颜与美体、换脸、虚拟形象、背景虚化等,实现美化人物的效果;通过场景特效中的绿幕抠像、分屏、镜像、时间特效等,达成理想的场景状态;通过创意特效中的粒子特效、光效、3D效果、故障艺术等,达成梦幻感、高质感、立体感、科技感或复古感;通过音乐特效中的音效同步、音乐卡点、变声特效等,实现音效增强、节奏感;通过平台内置特效中的分身术、滤镜术和模板等,达成凸显个性的多元表达。此外,还有运动跟踪、蒙版特效、AI生成特效等高级特效。种类繁多的短视频特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视频的吸引力和表现力,增强短视频的创意性和感染力,凸显艺术表现力和亲和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其艺术张力。
第二,超凡入圣、返璞归真的平凡生活真实性的艺术至诚性表达。
现实生活中的“数字难民”,并无更高的或如政治精英般高高在上,或如经济精英般财务自由的生活目标和追求。既然是作为“难民”而存在,那么,“活着”,既是一种希望,也是一种奢望。反之亦然。当TikTok面临封禁,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后一片数字净土也被剥夺的时候,这个群体唯一的目标就是另寻一片得以容身的新的净土,借以寻求一种平等、平衡乃至平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其短视频表达的正是他们的这种追求——超凡入圣、返璞归真的生活真实性的艺术至诚。
在资本似乎无所不在甚至无所不能的物欲横流的时代,一方面,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等精神内核和精神实质似乎远离了当下的数字社会;另一方面,“数字难民”短视频的表演性劳动并不一定能带来巨大的声名积累和经济效益。漫漫历史长河中,商鞅立木、曾子杀猪等诚信之举之所以始终为人所称道,就在于我们所追求的“至诚之美”较为稀缺。“数字难民”短视频的表演性劳动呈现出一种近乎至诚的艺术表达,既是他们抵抗数字霸权的精神寄托和艺术追求,也是他们信息认知觉醒而双向奔赴的自觉的认知变革。
四、结论与启示
小红书“数字难民”短视频的表演性劳动获得的超乎寻常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实现,凸显出两方面的真实性。一是生活展演的真实性,尤其是在媒体控制下政治精英的虚假宣传被中美网友互动交流“大对账”彻底撕裂,短视频的生活表演或生活展演,实现了主题、内容、表达和收益的真实性。二是艺术表达的真实性,一系列的艺术表达效果的增强模式达成了短视频艺术表达的至诚之美。
结合上述关于“数字难民”短视频的表演性劳动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现实启示:
第一,TikTok成熟的算法推荐逻辑对文化出海具有重要价值。新的推荐算法逻辑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壁垒,以往由西方主导的数据霸权和媒介霸权将进入一个新的平衡时代。
第二,算法革命不仅能够引发网民打破信息茧房,实现信息认知的觉醒,而且可以通过网民最朴实、最真实的生活日常来实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的双向奔赴,从而实现相互认同。
第三,AI视域下算法自我优化的全球化进一步达成。经历硬件安全、软件安全之后的算法安全和数据安全,决定了数据智能时代用户才是上帝。
第四,关怀与共情效果之中的人文精神与人性温暖是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互联网作为人类文明交往、交互的流通性互惠桥梁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第五,数字网民的全球化会推动数字经济出现一系列新走向,数字鸿沟、经济不平等和文化消费主义在互联网数字时代将长时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平台数字剥削难以消弭,“数字难民”的劳动利益分配不公平问题在短时间内将难以解决。
第六,TikTok被封禁的前车之鉴敦促国内如小红书等平台App,须加快出台一系列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创意监管制度、符合国家安全的创新推广手段和符合国际推广的文化出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