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球交往的形势纷繁复杂,不确定性进一步加深,单边主义、民粹主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进一步加深了自由交流的难度。同时,全球化的步伐从未停止,不同民族与个体努力地彼此靠近,我们始终处于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之中,文化于互动中存在、变化。本文聚焦2019年全球发生的跨文化传播事件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动态呈现人类跨文化传播的最新实践、问题与争议。
01
中国文化的跨文化理解
案例1
视听、故事与文化——李子染视频的跨文化理解
在YouTube这个全球性视频社交平台上,李子柒的美食短视频吸引了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英国等数十个国家的网民观看与评论。截至2019年12月底,李子柒的粉丝量达898万人,高居中国地区粉丝量排名第一位,总观看量达11.54亿次,其商业价值背后是观看所引发的跨文化理解。
短视频作用于人直接感知外界的视听感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文化和地域边界,呈现出一种分层理解模式。第一层为视听层,主要是直观性元素的呈现,包括器物、服饰、景观、构图、音乐等视听符号。海外网民的认知落点集中于中国文化符号(传统美食、器物、服饰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中国乡村建筑、中国风的弦乐、祖孙二人聊天的同期声等。
第二层是故事层,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由视觉和听觉元素构成连贯的故事情节。海外网民关注食物制作的过程、李子柒和奶奶之间的互动、李子柒和动物之间的互动。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降低了网民的认知障碍,清新自然的画面风格配上轻柔治愈的背景音乐,同期声带来了身临其境之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语言带来的跨文化理解障碍。
第三层是文化层,在这一层次上,观众结合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意识形态对影像文本所表达的价值观念作出阐释。李子柒的美食短视频把海外网民引向对中国文化的深层理解。第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文化理念在互动中得到理解。第二,围绕家庭伦理展开互动。在观看李子柒和奶奶亲密相处的情节时,不少跨文化受众调动了自身的情感记忆,在移情式体验中产生了情感共鸣。第三,李子柒的美食视频呈现了“重视传统,传承技艺”的时间价值取向,这也成为海外网民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
这三个层次的理解由浅至深,通过不同层次的解读,跨文化观众可以了解他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表层或深层文化。与此同时,“中国人吃狗肉”“中国人食用野生动物”构成了一部分海外网民的认知偏见,偏离互惠性理解。事实上,在李子柒的美食短视频中,并没有相关的内容出现,但是部分网民还是基于个体的思维定式,对中国人食用野生动物、食用狗肉进行了批判。但是,观看者借助于短视频的社交性和互动性,形成了互相答疑解惑的社群,以及多层次的对话,得以跨越认知偏见与情感障碍,通向多元文化的连接。
案例2
传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碰撞与融通:《哪吒之魔童降世》现象分析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首部国产IMAX动画电影,于2019年7月2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哪吒》以《封神演义》中哪吒的传统神话故事为创作基调,讲述了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成长经历。近几年,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成为优秀动画电影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如《大圣归来》取材于神话小说《西游记》,《大鱼海棠》的创意融合了《搜神记》《庄子·逍遥游》和《山海经》等多部古书的内容民族传统故事本身传播广泛,文本的熟悉性所带来的语义明确以及话语系统的简洁,有助于受众的理解与认同,以此作为改编基础无疑有助于快速抓住一部分原著的潜在观众。此外,《哪吒》还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如哪吒与敖丙所代表的魔丸与灵珠,就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共生、平衡包容的概念。
除了对传统神话的改编和对传统文化的再演绎之外,《哪吒》的成功还离不开与全球文化的融通。首先,传统神话故事中哪吒的形象活泼可爱、善良勇敢,《哪吒》虽保留了传统神话中的乾坤圈、混天绫、火尖枪等标志性配饰,但哪吒从一开场便充满了妖邪之气,对传统人物形象进行重构,使得观众从固有的印象中跳脱出来,极大地提升了新鲜感,消除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审美隔阂,让观众更易受感染。其次,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大都致力于文化产品的去语境化生产,从而减少文化折扣,以求保证最大化地获取注意力并最终变现。《哪吒》聚焦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都可以理解的个体的自我抗争过程,从而引起更多的情感共鸣。
虽然在国内广受好评,但是《哪吒》的海外传播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的俚语和基于传统文化背景的专业术语难以用英语完整地表达出来,影片中的各种法术、神奇的法宝、中国神仙体系等的意义和意蕴也难以让海外观众理解,这让《哪吒》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
02
认知冲突中的跨文化对话
案例3
耻化记忆下的文化展演:国宝《祭侄文稿》旅日展览引发争议
2019年年初,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宣布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出借给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进行约一个月的展出。对于《祭侄文稿》的旅日展览,民众中反对的声音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中日历史创伤记忆与《祭侄文稿》的写作背景引发的民族主义情绪。民众因此发出了“真是没有民族气节”、“外借国宝就是政治献媚”等评论。
在台湾2019年底播出的一档政论节目《夜问打权》中,女主持黄智贤在评论此事时相当激动。她甚至对着镜头质问道:“我们是日本的奴隶吗?人家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吗?可不可以不要给呢?”内地很多主流媒体也报道了由这一事件引发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舆论,使得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且使得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有些民众甚至表达出了震惊、愤怒等强烈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群体极化”的现象。
公众情绪爆发的根源在于民族记忆。民众讨论中体现的民族记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使得我国民众有着深刻的战争耻辱记忆,这就会使民众在对日本进行文化输出的时候保持谨慎和排外的态度;另一方面,《祭侄文稿》本身极具特殊性,其承载着一段民族记忆,是颜真卿民族气节的体现。
《祭侄文稿》旅日展览引发的争议反映了文化输出中的耻化记忆问题。当文化输出遇到耻化记忆之时,民族主义情绪会被激起,再加上掺杂了政治、利益等因素,文化输出就会遭到质疑,从而陷入尴尬的境地。我们要提高自身的包容度,摒弃刻板印象和偏见,不能因为历史遗留问题禁止交流活动,只要对方给了予文物严格的保护,对展出也十分重视,文化输出活动是可以提倡的。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才能真正发挥它们的文化、教育等价值。当它们在国内国外展出,就天然具有了讲述中国历史文化故事的功能。所以我们需要在进行文化输出、促成跨文化传播。实现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并保持友好的国际关系。
03
跨国新闻事件中的他者与自我
案例4
政治冲突语境下网络球迷文化群体的面子修复:NBA辱华事件的讨论
2019年10月5日,NBA火箭队的总经理莫雷(Daryl Morey)在Twitter上发布涉港不当言论,伤害了中国球迷的感情。在10月10日的NBA上海赛开始之前,面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谴责,NBA总裁肖华不但没有公开道歉,还数次发表声明,称其支持莫雷的“言论自由权利”。NBA高层的表态激起了国内民众的愤怒,一些球迷在网络上发布了自己撕球票、烧票的视频和情绪激动的言论,并引发网络全民抵制NBA。
一时间,在受到外网铺天盖地的嘲讽和对球迷同胞的行为感到失望的双重刺激之下,国内网民中有很多人感觉到自己的国民面子遭受了重创。为了找回心理平衡,挽回国民面子,网民对当晚去现场观赛的球迷们展开了激烈的批判,甚至对整个NBA球迷群体都展开了言语攻击。普通网民由于国民自尊受到损伤,出于报复和发泄的心理,转而对球迷的面子进行了打击,试图用此方式将面子被损的痛苦嫁接到球迷群体上,从而缓解面子损伤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
而作为被众网民“集火”的对象,NBA球迷被打上负面的标签。网民大量使用“自私”“没骨气”“跪族”“崇洋媚外”一类的词语来概括形容整个NBA球迷群体,还起了“跪族篮孩”“NBA软男”等各种带有污蔑性质的称呼,将球迷群体置于道德低地。在10月10日球赛前全网抵制NBA的潮流之下,部分球迷依旧前往现
场观赛,这种行为违背了大多数人民的意愿,与长久以来形成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文化背道而驰,因而受到主流话语的谴责。微博网民通过向球迷发泄情绪的方式弥补丢失面子所带来的心理失衡,球迷则承受着双重的面子打击。论争双方所使用的种种面子策略以及互相之间的言语对抗,实则是通过向对方转嫁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的方式来减缓自身面子受损所承受的痛苦。
案例5
他者展现与自我表达:BBC对英国“死亡货车”事件的报道分析
2019年10月23日,英国埃塞克斯都工业园一辆货车的集装箱内发现了39具尸体,遇难者的死亡原因是密闭空间中缺氧室息以及体温过高。该事件被称为英国“死亡货车事件。BBC对埃塞克斯货车死亡案的65篇报道中,主要议程是对案发原因的追踪,一共20篇报道。把越南遇难者作为主要报道对象的新闻一共17篇,主要内容一是确认越南遇难者的个人信息,二是讲述越南遇难者及其家庭的悲惨经历。记者还着力描写英国警察在破案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体现了BBC在报道他国灾难事件中的自我意识和优越感,以及展现本国良好形象的意愿。
在这65篇文章的信息来源中,只含有英国单一信息来源的新闻文章占比过半。由于埃塞克斯货车死亡案的遇难者都是越南人,越南方的信源更加贴近现场,因此,采用越南方的信息显然更具有本土性的说服力。英国警方对越南遇难者的定义如何,BBC便如何报道,有失公允。这样的信源引用同样体现了BBC在报道越南灾难事件中的自我主体意识,显现出BBC对事实解释权的垄断。65篇报道的体裁以消息为主,特稿为辅,特稿重点展现越南遇难者的悲剧经历和英国警方的作为。叙述视角以记者全知型视角为主,一方面体现了BBC对事件解释权的掌控;另一方面,记者以自己的视角编辑文章的过程即表征的过程,体现了BBC记者对意义生产的垄断。由于是灾难事件,新闻报道的情感倾向以负面和中性情感为主。BBC掌握事实的解释权,同时展现了英国警方“专业”“严谨”“正义”的形象。在报道越南遇难者经历的文章中,BBC记者用情感形容词和直接引用的情绪化语言渲染越南遇难者的贫穷、悲惨与对法律的漠视,体现了其对内外群体成员的不同报道策略。
由此可见,由于国际性权威媒体对事实信息的掌控与化断,信息的自由客观传播是受限的。西方主流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垄断不利于跨文化传播的有效实现。长此以往,不同文化间的刻板印象势必固化,不同文化间的认知冲突势必加剧,这不利于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的建立。
04
流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案例6
同源性流行文化的跨国传播《陈情令》泰国热播
2019年夏季,一部由耽美小说《魔道祖师》改编的网络剧《陈情令》在国内市场引起热潮,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收益和社会关注,并成功走出国门,尤其在泰国,《陈情令》及相关演员多次登上Twitter的“泰国趋势”,因人气火爆,《陈情令》剧方还在泰国多次举办粉丝见面会。这一案例是近年来中国流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代表,也是中国流行文化产品跨国传播的成功案例。
中国的耽美文化与泰国的wai文化(yaoi在泰国被音译为wai)都源自日本的yaoi文化(意为“无高潮、无主旨、无意义”)。yaoi文化起源于日本漫画产业,更广泛地被称为BoysLove(常缩写为BL),是一种面向异性恋女性受众的日本流行文化类型,专注于美少年之间的浪漫关系。在中国,yaoi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日本动漫涌入中国市场,本土耽美文化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的。随着耽美文化以其强有力的粉丝经济能动性不断吸引文化产业的注意,耽美文化迅速产业化发展。在泰国,yaoi文化随着日本J-POP和“韩流”(韩国流行文化)的泛亚洲流行而传入。从文化角度而言,无论是中国的耽美文化,还是泰国的wai文化,这些在各自国家发展的yaoi亚文化分支,基于其在文化上的同源性、国内亚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得以跨越国家边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泛亚洲流行。
在“跨文化同源性”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跨文化粉丝”理论有助于研究文化产品的跨国传播。“跨文化粉丝源自于两种或两种以上流行文化背景之间产业/符号学实践的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会激发粉丝对跨国媒体的情感亲和力。以《陈情令》为例,泰国本土渐趋成熟的wai文化产业为《陈情令》的跨国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和受众群体,泰国粉丝对《陈情令》的接受与喜爱首先源于他们对《陈情令》产生的主观上的情感亲近感,而这种亲近感源于《陈情令》与他们日常所消费的流行文化之间的同源性。同时,在泰国,《陈情令》粉丝群体的消费对象主要为影视源文本与真人关系的复合文本。另外,与国内粉丝群体一样,很多泰国粉丝对剧中角色关系的关注也延伸转移至现实生活中,即两位男主演的互动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源文本的传播周期,强化了粉丝黏性。
案例7
粉丝文化的参与鸿沟:周杰伦与蔡徐坤的粉丝打榜事件
2019年7月16日,一名用户在豆瓣上发表了题为《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的帖子。在帖子中,该用户表示,周杰伦的超话排不上名次、官宣代言的微博转发都没破万,以此质疑周杰伦的粉丝数量,该言论迅速引发热议。于是,周杰伦的粉丝“杰迷”开始在微博上以超话明星排行榜榜首为目标打榜,后与当时超话榜首明星蔡徐坤的粉丝iKun进行了较量,最终周杰伦超话社区于2019年7月21日23:10分登顶明星超话排行榜榜首,并且成为首个影响力超过1亿的明星超话社区。
于2000年出道的周杰伦依托电视媒介走入大众视野,媒介主导了粉丝的参与行为,他们更多地通过个人行为表达情感。蔡徐坤则是养成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养成系偶像”,即还在培训包装的过程中便通过网络曝光进行粉丝积累的艺人。“养成系”偶像由于情感寄托和深度参与而与粉丝的关系更加亲密。与传统的粉丝不同,当今的粉丝更加强调表达和行动。在新媒介技术的支撑下,粉丝文化的表达形式融合了多种符号表达形态、多元传播渠道和多元的叙事主体,演变为更加丰富的多媒体叙事方式。
亨利·詹金斯(HenryJenkins)等人在探讨网络时代的参与式文化时,关注到不同群体因为社会经历和背景等差异造成参与类型的差异,参与类型描述的是人们使用媒体的方式及其风格和规则,这些规则和惯例被嵌入媒体中,并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下被演绎出来,所以它们并不是完全由媒体类型所决定的,还与使用技能以及粉丝在社会权力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息息相关。
从电视媒介到互联网再到智能媒介,粉丝参与式文化的形式与内涵也随之变迁,与文化运动相关的每一代人,甚至在同一家庭内部,其文化实践都是基于不同的流行媒介的。周杰伦和蔡徐坤是处于不同时代的偶像,两代粉丝群体冲突的实质并非参与方式的不同,而是背后隐含的代际心理之间的差异。双方基于不同类型的文本实现参与,“杰迷”关注作品,iKun关注数据,超话大战以非粉丝群体加入并帮助“杰迷”通过数据取胜告终,而ikun亦表示会将关注的重心转移至作品,象征着对对方文化内涵的吸收,表明相异文化之间需要的不是抵抗,而是互相理解。
05
性别文化表达的话语变迁
案例8
互文本的男性气质表达:网络流行语“明言明语”探析
2019年,芒果TV热门综艺《中餐厅》第三季突然爆火,店长黄晓明的霸道语录便成为流行,关于黄晓明“不要你觉得,要我觉得”“你们不要闹了”“都听我的”的言论成为年度流行话题的梗。在大众参与度颇高的哗哩哗哩弹幕网,以弹幕发射的方式展示的大规模明语,将“明学”推人应用语言学范畴,形成大规模的二次传播与发酵。以此为标志,“明学”有了和另一门大众显学——“六学”平起平坐的“学术地位”。
“明学”无处不在的另一个表现在于网友对“明学”的再生产,即在不同场景下,将“明学”重新编码为各种语义进行二次传播,并且具有很强的普适性。这些场景既包括政治性事件,例如中国青年在香港高举“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香港就是中国的,都听我的”的标语,借助网络语言义正词严地宣示主权,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也包括人际社交环境,例如现在网络上很多视频将“明学”的梗运用到跟男朋友的相处、跟父母的娱乐式反抗之中;就连学校也开始利用“明学”借势宣传,高中电子屏惊现“明言明语”:“听我的,作业不是问题”。
同时,充满“霸道总裁”味道的话语体系也作为一种符号与景观在被消费。在父权制中,女性被建构为男性“窥视”的对象,然而近几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中的男性气质开启了对男性景观式符号化的消费,以期获得女性的欢迎,在相互窥视的满足中获得一种虚假的平等。这种平等建立在互相消费的基础之上。
在这场狂欢中,备受诟病的“霸道总裁综合征”,也往往与“男性气质”的社会期待密不可分。瑞文·康奈尔将男性气质分为支配性男性气质、从属性男性气质、共谋性男性气质和边缘性男性气质四种类型。其中,支配性男性气质在男权制下最具合法性,意味着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主要包含了理性、男权、暴力、财富、征服等精神内核“明言明语”狂欢表达了年轻一代网民“被支配的恐惧”及面对权力的无奈态度,让人重新反思“霸道总裁”气质。这一波“狂欢”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推动关于霸权男性气质的反思与变革,依然有待观察。
案例9
“阿中哥哥”:饭圈文化下国家形象符号的转变
作为一种新的国家形象符号,“阿中哥哥”产生于“饭圈女孩”于2019年8月14日“团结出征”Instragram,为爱豆“阿中”声援的行动。各明星粉丝团为了保护自己喜欢的艺人不受香港极端分子的网暴,衍生出一个共同的“应援”新对象——阿中。“阿中哥哥”的称谓受到了“韩流”偶像文化的影响。将自己喜爱的偶像称呼为“哥哥”则来源于韩语的“欧巴”。“欧巴”指的是女生对略年长的男性的称呼,除了家庭亲属关系的哥哥指称外,也用于对男性恋人的称呼,含有暧昧、亲密之意。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网络社会的发展,追星文化作为一种青少年亚文化逐渐成熟、组织化,并逐渐形成了“饭圈”,即粉丝对自己所属的追星群体的统称,是组织规则、权利义务兼具且明确的圈子。“饭圈”文化即“饭圈”组织的规则及其运作形态。在偶像产业中,付费粉丝88%为女性,即“饭圈女孩”为主体。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迭代赋能下,粉丝与偶像的关系被重新定义,粉丝从消费者变为助推者且具备较强的组织力、传播力与造势力,粉丝话语权显著提高,且在双方关系维系中处于主动地位。正是基于“饭圈”的组织化和“饭圈女孩”的传播力、造势力、运营力,在这场团结出征中,“阿中哥哥”这一新国家形象符号才产生了广泛影响,并有破圈之势。
在“饭圈”文化语境下,产生于香港暴乱事件的“阿中哥哥”是对国家、祖国形象的“爱豆”化,“饭圈女孩”们将中国视为自己的偶像,将平常的应援模式转接到“为祖国发声”,如声讨“对家”和“黑粉”一样声讨与祖国存在利益冲突的第三方,践行着“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阿中哥哥”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饭圈”文化、偶像文化的结合体,如“饭圈女孩”们所建构的“阿中哥哥”形象一般,硬朗的外形、迷彩服以及军械装备意指军人身份,亲吻国旗意指保家卫国等。同时,形象的帅气、精致等符合偶像标准的外表,则是爱国主义与饭圈”审美的结合。
一方面,“阿中哥哥”寄寓着网友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等,在网友的描述中,他们直接将中国的成就、特点以及国家自豪感等情感移植于“阿中哥哥”身上。另一方面,基于粉丝对偶像养成的主动性特点,“阿中哥哥”在粉丝对爱豆的情感中被弱化为需要保护的“崽崽”,依赖于“粉丝”。
★
总结与反思
★
本文从五个方面寻找案例,来回顾2019年的跨文化现象。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影视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为中国形象的全球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经验。然而,由于文化价值观差异、技术壁垒和语言障碍、国家间刻板印象、集体记忆等因素,文化在向群体外传递的过程中会打折扣,甚至出现抵抗、反弹的现象。这说明,一种文化在向外输出的时候,应该进行多层次的对话,以跨越认知偏见与情感障碍,通向多元文化的连接。具体而言,在平台的选择方面,既要关注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也要善于利用短视频App、社交平台等较为年轻化的传播渠道,以更为新颖、活泼的方式呈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语言方面,尽可能采取多种语言,并准确地翻译,减少信息的模糊性。在涉及民族情感的文化内容输出方面,要兼顾国内民众与海外人民的心态,及时、公开地澄清信息,及时注意民众的负面情绪以及所关心的问题。NBA辱华事件的讨论体现了论争双方所使用的种种面子策略以及互相之间的言语对抗,实则是通过向对方转嫁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的方式来减缓自身面子受损所承受的痛苦。BBC对“死亡货车”的报道可以作为新闻文化对比的重要案例,由此折射出不同国家在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报道策略等方面的异同。粉丝、“饭圈”等概念在近年来不断被提出,并且被纳入学术研究领域,粉丝文化的圈层化、面子协商策略、代际冲突与协作等议题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在性别议题方面,本文所涉及的两个事件皆包含对男性气质的探讨,男性气质多元化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问题。世界是多元、平等、包容的,唯有在尊重差异与生命的基础上,加强对话与交流,人类的文明才能更好地存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