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创新蓝皮书 | 手机在农村留守儿童家教中的作用研究——基于武陵山片区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0-09-07 17:09:00  点击数:
《传播创新蓝皮书: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2020)》已于近日正式发布。“传播创新蓝皮书”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报告以“呈现中国传播创新的发展过程,关注中国传播创新的前沿问题”为宗旨,2018年创刊以来,每年围绕社会传播、经济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媒体传播,全面总结并深入探查中国传播创新的新理念、新政策与新实践,持续为提升中国传播能力提供方法与路径。

 

 
手机在农村留守儿童家教中的作用研究——基于武陵山片区的调查
 

王文权 于凤静

 

民政部统计 2018 年底我国农村有留守儿童 697 万,这一庞大的群体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与国家的未来。

家教的主体是家长,家教的主要形式是父母在陪伴中的言传身教。代理监护人及社会各界探索的“代理家长”等措施均无法真正代替父母在留守儿童家教中的角色与功能,也都没能解决父母在留守儿童家教中角色的缺失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心理及人格缺陷等严峻的现实问题。

父母的家教角色无可替代,如何解决外出务工父母在留守儿童家教中的缺位问题成为留守儿童家教亟待破解又似乎无解的难题。

对留守儿童来说,与父母现实的分离已是无奈的必然,那么,在手机普及时代,家长能否在地域分离的空间内,通过手机的沟通与联系对留守儿童保持亲情的在线与陪伴,进而实施家教呢?

调查显示,手机在留守儿童中基本普及,手机已成为留守儿童与家长、留守儿童家长与老师沟通的主要渠道。手机的强大社交功能为外出务工父母的线上陪伴、实施家教创造了条件,使其对留守儿童的家教成为可能。

武陵山片区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穷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交汇地带,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也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该地区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近80万。探索对这一深度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实施良好家教的对策,是促进该地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武陵山区教育扶贫、振兴乡村的重要环节,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课题组对武陵山片区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大量的线上、线下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并展开系统研究。

一、手机普及背景下武陵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家教缺失现状

缺失与父母的面对面交流,手机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最主要的交流渠道;缺失父母陪伴,手机成为留守儿童最主要的心理慰藉;缺少与代理监护人的沟通,交友和娱乐成为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缺失家教内容的丰富性,在“日常生活的需要”和“学习需要”等方面,留守儿童更多地求助于手机的功能,手机已成为留守儿童最重要的家教内容补充渠道;家长缺失家庭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对学校的教育依赖较大,无形中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

二、手机普及时代留守儿童家教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家长通过手机进行家教的意识淡薄,家教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使用微信的视频功能。

其二,家长对留守儿童家教的内容较为基础和单调,大多停留在基本的生存意识基础上而忽略了成长意识。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家教是他们与留守儿童最重要的话题,带有长远性、影响性的思想和道德问题,远未引起家长的重视。

其三,留守儿童家长家教的主动性较弱,且在家教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准备,缺乏对手机家教方式的主动尝试。

其四,留守儿童主动接受家教的意愿较弱,很少数量的留守儿童愿意通过手机接受别人包括自己父母的所谓家教。尽管留守儿童时常在思念着自己的父母,但是父母所传达的信息还是难以引起留守儿童的兴趣和关注。

其五,学校及老师在家教工作中缺位。班级里手机群组大都只有通知的功能,基本没有家教的功能;教师在手机群组中最关注的是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而非综合性的教育。

三、多维度探寻手机普及时代农村留守儿童家教的对策

问题的真正解决需要我们认真面对手机作为一种传播工具、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及其强大的沟通功能对人的影响与改变,从思维观念、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及老师、政府与社会力量等共同构成的传播系统中的多个传播维度寻求解决对策。
(一)手机普及时代要创新留守儿童家教的思维观念

1.留守儿童的家教要由线下陪伴式转向线上沟通式。在父母的陪伴成为留守儿童稀缺物的无奈的背景下,父母通过手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沟通来传达信息、实施自己的影响,已成为大多数留守家庭的常态。这一态势表明,在手机普及时代,父母通过手机对留守儿童的沟通式教育已基本替代了原来的陪伴式教育,沟通式教育已成家教的新态势。面对这一新模式,针对传统媒体环境下的陪伴式教育所形成的家教理念、渠道、内容、方式和方法,必须做出新的调整。留守儿童的家教模式必然也必须由传统的陪伴式转向手机时代的沟通式。

2.留守儿童家教主体要由家长独立式转向家长与老师的双重组合式。在父母进城务工后,学校就成为留守儿童长期驻留的场所。再加之很多农村学校实行寄宿制,留守儿童在校时间远远多于在家时间,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庭教育模式已不复存在。学校和教师成为家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已是社会现实和家教新态势的必然要求。而家长与老师的双重组合式家教因手机的智能化成为可能。

3.留守儿童的家教要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对留守儿童群体来说,原来封闭式的家教已无法完成当下家教应承担的责任。在手机普及的今天,家庭教育可以通过手机以多种方式展开;尚局限于家长与留守子女间的耳提面命,已与当今留守儿童家教的现状和手机应用的态势背道而驰。
(二)家长要在新常态和更开放的社会背景下主动学习家教新内容、掌握家教新技巧

1.家教内容要从生存意识向成长意识提升。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家教内容更多的是培养其生存意识而忽略了成长意识。对留守儿童在校园中的其他问题如情感问题、协作能力问题和品行问题等关心甚少,没有把留守儿童放在家教新常态和更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考虑其如何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在社会化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这是留守儿童家教工作亟待解决的难题及攻关方向。留守儿童的家教内容要从生存意识向成长意识转变,而成长意识中的信任—包容意识、目标—理想意识和集体—协作意识是家教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留守儿童家长对此必须有明确的理解和把握。

2.家长要及时掌握并运用手机的新技巧实施家教,提升家教效果。第一,充分利用手机的互动功能,开发家教技巧。具体如短视频中的合拍、音乐功能中的对唱、新闻功能中的讨论等。第二,互动中要充分突出留守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第三、在手游互动中巧妙进行家教,增进双方感情、加强双方互动与协作、给予留守儿童价值观的引导等等。

(三)学校及老师提升自身在家教中的占位

打破独立的家庭格局,在家庭与学校共享的自媒体平台上进行开放式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共享与互动的特性,又符合自媒体时代留守儿童的兴趣与需求。第一,建立家长—教师和留守儿童微信群或QQ群,营造实用方便的沟通环境。第二,打造留守儿童与家长一对一的沟通平台。第三,家长通过平台共享家庭教育资源。
(四)政府和社会力量要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家教能力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其对留守儿童的家教能力与水平

一是进行家教内容、沟通技巧培训;二是手机使用培训,使其掌握运用手机进行家教的更多功能、技巧。

(五)加强留守儿童的基本媒介素养教育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帮助留守儿童学会操作媒介的技术和自觉抵制媒介不良信息的影响,更在于使留守儿童正确理解媒介内容与高效接收资讯,培养他们正确地利用媒介获取生活和学习必需的信息,并学会理性地对待和评价媒介信息,提高其自媒体识别和运用能力,进一步地主动参与到媒介活动中去,成长为信息化社会的合格公民。具体措施:第一,尝试在农村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基础教育课程;第二,号召和动员大学生及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组成志愿者组织,编写针对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普及读物,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对留守儿童展开媒介使用基础知识的讲座或培训;第三,针对留守儿童不同年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及教育方式。

 


王文权,副教授,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海洋文化研究;于凤静,博士,教授,长江师范学院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跨文化传播。

本文为内容摘编,如需查看或引用原文,请参考如下信息:

王文权,于凤静. 手机在留守儿童家教中的作用研究——基于武陵山片区的调查[C].单波. 传播创新蓝皮书: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2020),北京: 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6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