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珺受邀赴湖北卫视谈“让世界读懂新时代中国”
发布时间:2024-10-08 17:09:31 点击数:
10月6日晚间11点,中心副主任肖珺受邀录制的湖北卫视《长江新闻号》“十一”特别策划“江与海的对话”系列访谈节目正式播出,本期主题为“让世界读懂新时代中国”。节目中,肖珺与对话嘉宾、主持人就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外国人对中国的积极理解、国际传播的跨文化转向等议题进行讨论。
全球网络平台上涌现出的大量由 “洋博主” 或 “洋网红” 拍摄的 China Travel 视频是今年尤为凸显的跨文化交流现象。其背后原因是我国通过签证政策调整,使大量外国人有了进出中国的新机会。从跨文化交流角度来看,这些与City Walk, City Tour, Country Walk有关的短视频内容表明,中国形象的传播模式从自我论证转向他者叙事。异文化群体来到中国,亲身感受、体验并描述他们眼中的中国。我们研究团队对这些外国人拍摄的短视频进行了大量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将 “他者叙事” 转换为 “共同叙事”的表述。在外国人拍摄的短视频中,中国人与外国人以交流的形式共同出镜叙事,体现了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理念,共同描绘在中国的美好生活。此类视频在全球性短视频平台展播后,将有助于呈现丰富多样的中国形象,有益于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
观点2. 开放、丰富、饱满的中国有助于外国人的积极理解
过去,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活动 “包饺子、打太极、学汉语” 被称为 “老三样”。近些年,以 “网文、网剧、网游” 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传播载体被网民称作 “新三样”。“老三样” 和 “新三样” 的概括式总结,只能说呈现了中国文化的部分内容。从比较的角度看,“新三样”着重在“网”字,实际上体现了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新兴数字文化传播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当然,“老三样”“新三样”的描述存在一定局限性,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内涵高的新符号。比如,中国高铁、生态文明、创新性艺术作品等也在海外流行。这些新兴符号背后都与中国高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以湖北武汉的桥梁特色为例可见,我们以为的中国形象与外国人体验后自己发掘的形象符号之间是有差异的。其实,中国形象本身具有开放、丰富、饱满的内涵,我们应该避免过于简化、标签化中国文化,应当把中国丰富的文化向外去做解释和推介,让不同的文化群体看到更全面和更丰富的中国。
观点3. “连接 理解 沟通 互鉴”:国际传播的跨文化转向
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需要大量的工作和持久的耐心,着眼当下的问题和挑战,可以考虑国际传播跨文化转向的可能性。首先,要创造可触达的空间,不断对外开放,创造彼此接近连接的新空间和语态。其次,要创造可理解的话语。在表达中华文化时,要让其他文化群体不仅知道这是中国文化,还能理解中国文化。再者,应积极建设可沟通的渠道。在不同的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中,冲突、排斥、抗拒往往是常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特别需要开放、顺畅和多元的沟通渠道,还要有持续的沟通。最后,要有可互鉴的知识谱系。当文化交流的日常生活实践打通后,不同文化之间的人要创造新的知识体系。例如,中国的扶贫经验在非洲、拉丁美洲等区域非常受欢迎,因为这种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其他国家的老百姓解决贫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知识和智慧的共同生产,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赢得更普遍的欢迎。
《长江新闻号》是湖北广播电视台2012年设立的一档对热点新闻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的综合类晚间电视时事新闻节目,在湖北卫视每晚23:00播出,内容定位为“全球视野,中国视角,解读事件,纵论天下” ,是华中地区唯一一档日播的国际时事评论节目。据悉,节目已专访国家元首、中外大使、国际组织代表等125位,节目内容在国内外广泛传播,被所在国主流媒体转发,专栏曾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节目作品两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