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面向数字时代的“时间”研究
吴世文
关 键 词:
摘  要:

人生活在特定的时间之中, 但时间是如此的抽象, 以至于我们需要借助经验、 工具、 技术与隐喻去捕捉、度量、 记录; 时间又是如此的 “自然”, 以至于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似水的流逝, 也为 “瞬间” 与 “永恒” 所迷惑。为此, 时间成为一个跨学科的问题, 既连接又区隔着每一个领域的思考者, 而实际上每一个思考者都是时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 大众媒介是建构社会时间的重要机制, 而进入数字时代, 互联网成为建构社会时间的新机制, 互联网技术及其社会渗透塑造着时间的新样貌。例如, 手机等互联网终端可以方便地计时、 校时与统一时间, 而且计时过程与计时结果在互动网络中是可见的, 不过也催生了过度量化时间的新问题。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培养了用户即时回复的习惯, 可以提高互动的效率, 但给人们带来了及时回复互动信息、 响应互动请求的时间压力。互联网的技术革新和进步以提高效率为导向, 有助于提高总体社会的生产力, 却推动了社会加速的进程, 人们越来越忙碌, 并且越来越焦虑。

解释数字时代时间的新变化、 医治新的 “时间病症”, 越来越多的学科呼吁面向时间开展研究, 提出 “把时间带回来”, 即在学科视域中研究时间问题, 并从时间视角思考学科问题、 社会问题与知识问题。对于新闻传播学来说, 回应数字时代的发展和媒介化社会的演进, 尤其需要拓进时间研究。

虽然新闻传播学将 “时间” 作为关键词之一安放在大众传播理论的地图之中, 但是, 时间在不少时候或被作为 “背景” 使用, 用来标识活动或事件的历史属性, 或被作为可以度量的 “变量”, 以年代、 时间段、 年龄、 小时等形式 (作为 “数字的时间” ) 被测量、 统计与分析, 或被作为 “边界” 锚定事前-事后的比较研究。也就是说, 新闻传播学的不少研究对时间进行了简化认知和程序化处理, 而未能发掘时间本身。这种状况在数字时代亦未改观。

聚焦时间研究, 在微观层面可以打破既有研究的偏狭。例如, 一些研究聚焦互联网使用时间的量, 而忽视了使用时间的质。在白天还是在夜晚使用互联网, 即便是同一个用户, 等量的使用时间所产生的使用效应、 传播效果以及意义生成会有所差别。如果一味地关注互联网使用时长, 而忽视了时间的质的差异, 则会陷入简单化和相对主义的泥沼。在宏观层面, 对媒介、 传播与时间的研究, 可以勾连社会转型与历史, 从而把媒介研究接入社会变迁的光谱之中。

其中的关键是把数字时代的时间作为研究对象并问题化, 而不仅仅将时间视为研究中的 “背景” 或变量。面对数字时代的时间, 我们需要叩问: 它有何新特征, 何以被社会建构, 又如何建构社会? 数字时代的时间问题的生成机制为何, 如何应对这些时间问题? 以问题为指引, 我们可以触摸数字时代的时间行为与时间场景,从而发展媒介时间、 网络时间等理论。

新闻传播学聚焦研究数字时代的时间, 要旨在于让 “时间” 成为知识创新的催化剂和关键词。时间作为一种社会生活事实, 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既是经验的, 又是情境化的。因此, 不失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可能来源之一。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关注时间的统一性和同步性,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步逻辑越来越注重发掘时间的价值, 这值得警惕。社会转型内在地包含时间问题, 因而数字时代的 “时间” 研究需要勾连社会变迁, 重新思考媒介、 时间与历史的命题。

 

吴世文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PDF](下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