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
关 键 词: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5 月 31 日)时强调指出: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展示真实、 立体、 全面的中国, 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应当肯定的是, 按照中央关于 《2009—2020 年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体规划》的部署, 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推进力度, 海外采编网络和传播平台迅速拓展, 营销能力明显改善, 在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历史、现实的双重原因, 在国际舆论场上, 西方话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西强我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此外, 与西方国家相比, 中国媒体在传播观念、 传播技巧、 话语体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 难以摆脱 “有理说不出” “说了传不开”的窘境, 这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极不匹配。
在国际涉华舆论发生整体性变化的今天, 中国应当如何向国际社会讲好自己的故事, 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第一,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在新的国际舆论环境下, 中国如何将自己的信息无障碍地传遍全球, 扭转不利的涉华舆论并掌握话语权, 是所有对外传播主体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话语权就是主导话语的权力, 这个权力不是上天的赐予, 而是大国博弈的结果, 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从历史上看, 一个国家是否拥有话语权, 除了硬实力方面的因素之外, 还取决于它的价值观念和话语体系是否能够有效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 它的文化能否作为独特的存在而受到世人尊敬。为此需要进行国家议题及话语体系的开掘, 进行民间话语的建设, 利用中国经验这一丰富的语料库, 从人类共性、 共情的角度体现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在世界发展新态势和多样性的发展格局中求取最大公约数, 打造基于共同价值观的话语优势。 
第二, 提高议题设置、引导能力。长期以来, 中国一直立足于以西方国家能够听得懂的话语介绍中国, 说明中国, 认为对方听懂了自然就会了解、理解、接受我们。而当中国逐渐发展、 强大起来之后我们才发现, 原来世界体系接纳中国是有条件的——希望我们改变原有的制度、 体制特性, 在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中获得发展。但现实情形是, 不仅西方国家的这一条件没有得到满足, 而且出现了令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形。在此情境下, 西方世界开始以极大的努力试图将中国驱逐出世界体系, 针对中国进行遏制与打击也接连发生。由此看来, 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已经不仅仅是用对方听得懂的话语说明中国的问题, 而是已经出现新的屏障。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不能一味跟着美国以及西方国家设定的议题跑, 不断重复攻击与反攻击的模式, 而要努力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 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和话语优势。同时, 面对新的国际舆论环境, 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研究、研判, 深入了解美中关系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大国关系或大国博弈中掌握话语权, 变被动为主动。 
第三, 提升国际传播素养。在国际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 多元主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及其传播素养的提升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传播素养的提升, 具体体现在 “说” 与 “做” 两个方面。 
首先是 “说” 。2013年以来, 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和国际会议上提出应在世界上努力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倡议。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新形势下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它要求我们摆脱思维与叙事上的局限性, 站在国际化或全球化的高度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充分体现 “人类命 运” 的 “共同” 性。 
其次是 “做”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 所有涉外及 “走出去” 的机构 (与人员) 所从事的都是跨语言、跨文化的工作, 需要对所在国宗教信仰、政策法规、社会习俗有所了解, 并且建立起个体与国家形象的关联意识。行为、行动是话语及叙事体系的重要支点, 这方面的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程曼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PDF](下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