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额之争:韩美电影三轮“贸易摩擦”纠纷及启示
许欢欢
关 键 词:贸易摩擦;电影配额;产业保护;文化自主;分账片
摘  要:

电影配额是一国政府为应对电影强势国家贸易自由化要求,所推出的保护本国文化自立的限制性政策。 从 1980 年代开始,韩美以电影配额为中心发生了三轮“ 贸易摩擦” ,分别为 1985 年的电影谈判、1998 年的双边投资协定( BIT)及 2003 年的自由贸易协定( FTA) ,美国都将韩国电影配额的降低乃至最终废除作为谈判的前置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韩国电影人对本国政府牺牲电影而换取谈判筹码的策略强烈不满,组织了一轮又一轮的抗议活动。 国内抗议对政府产生了压力,减缓了相关协定的签署进程,同时又给本土电影的发展争取了时间。 在持续不断的外部压力和竞争之下,韩国电影业得以重整旗鼓,增强了内生发展动力,在 21 世纪初成为“韩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的不断施压之下,2006 年韩国最终妥协,将屏幕配额从 146 天缩减到 73 天,并推出了一整套的电影产业振兴政策。 配额缩减未对本土电影产生根本性的负面影响,韩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仅凭有限保护政策而能够与美国电影相抗衡的国家。 这对中国未来与美国在新一阶段的谈判中,围绕电影分账片议题的磋商提供了应对思路。 据此,梳理中美电影贸易谈判三个可能的实施阶段及其基本策略,并提出中国电影业七个方面的改革方向,以此增强国际竞争水平,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
 


[PDF](下载数: